昨天天刷朋友圈,看到“小蛮腰”当下的广告语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又随着广州市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纷纷摘下口罩。不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标志着,长达三年的寒冬将要过去,春晓即将来临。
但我并不是要表达走出寒冬的喜悦,只是最近发生了某些事,引发出一些念想与牢骚。身边一位好朋友一直主张“非暴力,不反抗”,面对不义不公,不采取暴力是合理的,因为耶稣正是这样教导。“不可报仇,要爱仇敌,为你的仇敌祷告。”这是祂亲口的教导,我们作为追随者,自然要效法。但经历与历史在告诉我,他的教导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时间都走不通,即使回看历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斗争史。自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后,教会由被剥削者变为剥削阶层。第一个提出以武力解决异端问题的人是伟大的教父奥古斯丁。七世纪,随着伊斯兰国家入侵基督教在欧洲的土地,曾经的修士纷纷披上盔甲变为战士。并且在后来的战争——十字军东征上,JH所犯下的罪行比起他们的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誉为“英国国父”的阿尔弗雷德大帝亦是通过战争和强迫维京人改信的方式换取英格兰的稳定。后来的十字军部分成员就源于他们定居英格兰的维京祖先。
到了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引发改革的同时引发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长久纷争,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德国发生在1608年的三十年战争,冈萨雷斯称这场战争为欧洲在20世纪前最残酷,最血腥的战争。哪怕在今天的波兰,伊、耶两边的人依旧在同一片土地引发纷争,如果这些人都宣称是他的学生,为何在历史长河上总给出相反的答案。
于是我翻看一篇关于圣雄甘地的记载。甘地也许是世上极少数能将“爱你的仇敌”活成生命的人。甘地的做法使他的评价相当两极,但终究是为印度赢得独立,因为他,世有了第一场“非暴力反//抗GM”,甘地亲身践行,证明“爱仇敌”的可行性。
然而,这篇记载的作者亦强调,“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只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有过效果。抛开甘地本人,这场非暴力革命之所以成功,或许是因为他反对的对象是英国,当时所面对的首相是丘吉尔。我不敢想象若甘地生于今天是否还会用这种办法,或当时的首相是安东尼.艾登,甘地能否仍被称为“圣雄”。
回看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一切都是靠双手主动争取得来。在如此混迷的几个月里。若不是有人冒着危险率先争取,春天就仍有距离。再回看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当初若单纯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中华民族必沦为列强的枪下亡魂。任何人都明白战争的残但,请回看历史,如果没有战争与政治,教会的足迹不可能遍布世界。那么,既然他的学生都无法完全遵行他的教导,是证明他错了吗?
不是的。正因为他知道包含下决心跟随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完全遵行他的教导,所以上帝亲自来到世上,把自己挂在木头上,告诉所有人,我们纵然失败,仍有他的恩典覆盖。我们要做的是效仿而非变成他。因此他成为人,凡事受过试探,体恤我们的软弱。在书中,他给出标准答案让我们去效法。但即使做不出标准答案亦不必灰心。恩典会弥补我们的不足。
信,不是要将自己变成他甚至替代他,乃是定意一路跟随,即使一直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