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马太福音20:1/16 和合本)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出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弟兄姐妹平安,感谢主能和大家分享上帝的话语,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记载在马太福音20:1-16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一:比喻的起因——对门徒侍奉心态的调整
马太福音20:1/16节所记载的“葡萄园做工的比喻”和上一章马太福音19:16/30节所记载的“青年财主问永生”,虽然被记载在两章经文中,却是同一次事件,同一次对话。
太19:16-22记载了一个可爱的青年财主到主面前来问如何得永生,他年轻、富有、为官、乐意遵守诫命、同时又渴求永生,在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可以具备的所有的美好。马可记载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耶稣对他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主耶稣对这个年轻人的要求是否是严苛和过分的?我们想要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白主耶稣对他这样要求的原因是什么。主之所以这样要求他,是因为青年财主自认为从小就遵守了完全的律法,于是主耶稣藉这个挑战向他显明一件事:即使你遵行了一切外面的行为,但在我看来仍是不完全的。因为你不愿意变卖所有“分给穷人”,这证明你并不能“爱人如己”;也不愿意来“跟从我”,这证明你并不能“爱主你的神”,而爱神和爱人就是律法的总纲(太22:40),这两点都做不到,你怎么能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呢”。
所以,主耶稣对他的要求只是为了显明他的信仰处境,而不是他得救的条件。主耶稣并非要每一个跟随他的人都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而是要叫那少年人知道自己无力遵行律法,因此明白人并不能靠做善事换取永生(16节),只能谦卑的到主面前,接受主耶稣作成的救恩来承受永生。
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主的要求他做不到。我们不知道这个可爱的青年财主以后的人生结局如何,但目前为止,他因为放不下钱财来跟随主,与救恩失之交臂了。财主离开后,主耶稣对门徒说:财主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但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却凡事都能。
彼得看到这样的场景,想到自己在内的十二个门徒都已经撇下了所有的跟从了主,他们做了青年财主做不出的选择,于是对主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彼得希望能得到足够多的奖赏作为为主牺牲的补偿,他很想从主那里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彼得做门徒久了,忘了自己蒙召服侍生命的救主、宇宙的君王是多么的不配,他在蒙召时曾有过这种感受,他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可是跟从主的日子久了,彼得渐渐成为门徒的核心,觉得自己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功劳比别人更大,将来得的一定比别人多(其实不止彼得这样想,每个门徒都这样想,于是他们常争论谁为大,谁将来可以坐在耶稣的左边和右边。)
于是主耶稣回答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耶稣保证了对跟随者的奖赏。但同时配以警告——“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主耶稣提醒门徒,不要以理所当然的索取心态,向神要求做工得工价的补偿,这样的心态会让在前的在后。
事奉神,不是为了交换暂时或永恒的利益,不能过分自信坚持自己的赏赐。当我们存着功利心面对侍奉时,我们给教会带来的或许就不是祝福而是拦阻。就像有人将服侍当做蒙福的机会,当然,服侍是上帝给我们蒙福的机会,他曾应许说:“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0:42)凉水不是奶水,没有什么营养;凉水也不是酒水,没有什么价值;凉水不需要购买,不用付什么代价,但只要是为主做的,都会被纪念。但如果我们将侍奉看做一种祝福,但却拒绝与人分享同蒙恩典的机会,就会给教会带来负面影响。曾听闻某地一间教会的接待家庭,因为不想被教会更换接待地点,失去接待的机会,竟然报警举报在新地点的聚会。
为了调整门徒们侍奉的心态,于是主耶稣作了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二:比喻的内容——对恩典和公义的说明
比喻说“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出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因为”表明这里的比喻是在延续19:27-29关于国度奖赏的教导。而葡萄是古代以色列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圣经》经常用上帝的“葡萄树”或“葡萄园”代表以色列(赛上5:⅐;耶2:21;何10:1)而这里的“葡萄园”代表了神的国在地上的彰显,也就是教会。
在比喻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殷勤的园主,他因为他爱惜他的产业,所以早早的出去,并且多次的出去呼召工人到葡萄园作工,先后呼召了五批人工人。分别是在清早(早晨6点)、巳初(早晨9点)、午正(中午12点)、申初(下午3点)和酉初(下午5点)。园主所雇的是没有固定工作,等待随时被雇佣的散工。当第一批工人走进葡萄园的时候,他们这一天的生活和收入就有了保障,园主和他们讲定好一天一钱银子的工价。
随后主人又在早晨9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继续呼召工人做工,虽然没有讲定好具体的工价,但园主承诺:“所当给,我必给你们。”工人们信任园主的承诺,基于对园主的信任,也进葡萄园做工。
最后一批工人蒙召是在下午5点,距离结束工作还有1小时。园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回答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没有人雇我们”,多么凄凉的声音,他们愿意等到下午5点钟,可见他们在生活上的缺乏,但他们却无工可做。他们渴望被人雇佣,好使一天的生活有保障,能够给家庭带来一点微薄的收入。于是园主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这对最后一批进入葡萄园做工的工人来说,是多么恩慈的呼召。在太阳即将下山,一天就要结束,仍然没有人要用他们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个做工的机会。园主没有看他们的条件,没有问他们的状况,没有了解他们的经验,只是呼召他们,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成为葡萄园的工人。不管多晚,葡萄园向他们都是敞开的。
如果没有这一点的机会,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虚度的,是没有价值的。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并且嘱咐道:“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可见这是一个特殊的安排,在这个特殊的安排中我们看到了主对恩典和公义的解释说明。
“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他们是最后一批进葡萄园的,做工时间也是最短的,他们竟然得了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价,他们所得的远超过他们所做的。当他们得了一钱银子的时候,不仅他们高兴,比他们早来的工人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以为必要多得。”他们在看到工作了一小时的工人领了一整天的工钱时,或许会在心里盘算:做工一小时就领了一天的工价,我们做了十几个小时,岂不是要得十几钱银子。在看到下午3点、中午12点来的工人也是得了一钱银子时,他们或许还会安慰自己:可能是按上下午算的,下午来的都是一钱银子,上午来的可能是两钱,那也不错。可是等到他们领工钱时,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于是在得了工价后,他们开始埋怨家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口出埋怨的不是其他几批工人,因为他们所得的都超过他们所做的,一钱银子对其他工人来说都是恩典。园主给他们的远超过他们对园主的信任。
但对于从清早就进葡萄园做整天工的工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却是园主的亏欠。其他工人感觉亏欠园主,他们感觉被园主亏欠。于是对园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他们向园主陈述他们的辛苦。的确,采收葡萄的工作非常辛苦,因为葡萄高高低低,采收时需要不断弯腰、采摘、搬运,需要长时间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并且天气炎热。在一天的劳动结束后,肯定会感到浑身疲惫、全身酸痛。于是他们对同伴多蒙恩而眼红。
面对工人的埋怨,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家主的回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没有亏欠你。虽然你辛苦,做的比别人多,但我与你讲定的就是一天一钱银子,我给了你我应该给的,这一钱银子就是购买你劳苦的工价。
二是:我对我的产业有主权,我的东西可以随我的意思用,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我怜悯人是随我的意思多给人,但我多给人不代表我亏欠你。
蒙特佛雷称这个比喻,是所有比喻中,最伟大、最荣耀的一个比喻。因为它非常适合用来解释拣选的教义。根据圣经的教导,我们知道我们的得救是出于上帝格外的恩典(弗2:8),这恩典就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就完成的在基督里的拣选(弗1:4)。所以我们接受的救赎论不是普救论(普遍救赎,所有人都得救),而是预定论(特殊的恩典临到部分的人)。因此有人便质疑上帝的慈爱和全能,他们认为:上帝不可能是慈爱的,因为他如果有能力救所有的人却不救,那他就一定不是慈爱的;或者上帝不可能是全能的,因为如果他爱所有人却不拯救所有人,那他就一定不是全能的。在人看来,上帝的慈爱和全能在救赎论上发生了矛盾和分歧。
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人们将拯救看为上帝的本分和责任。其实拯救不是上帝的责任。因为当上帝在创造亚当之后,便于亚当立了生命之约——“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17)这是上帝与人类立的第一个约,
在这个约中上帝划定了人类自由的界限,并警告了违背诫命带来的后果。遵守这个约定对亚当来说并不是强人所难,因为亚当被造有上帝的形象样式,有尚未被玷污的人性和丰富的聪明智慧(可以给所有的动物起名字,并出口成诗)。但亚当仍然失败了,于是罪就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就临到众人,我们眼睛所看见的每一个人将来都要经历死亡。
这是按照公义的约对犯罪之人的审判,是人应当承受的。但上帝出于他主权、格外的怜悯,他为一部分人预备了救恩,使他们脱离永远的沉沦和灭亡,这是他特殊的恩典。
当我们思想他拣选的的恩典时,我们不能以慈爱为基础去思想他的公义,这样思考会让我们将救恩当做理所当然的,并且会埋怨他拯救的不完全,做法不公义;我们应该以公义为基础去思想他的慈爱,因为按照约,我们犯罪后就要承受罪的工价,就是死,就像第一批进到葡萄园的工人与仆人商定好的是一天一钱银子一样,死就是我们应该有的结局。但他出于他丰盛的怜悯,将我们不配得的工价赏赐给我们,就像只做了一小时的工人得了一天的工价一样。
上帝的拣选没有不公义,上帝的慈爱也没有不完全。
三:比喻的提醒——用感恩回应呼召与侍奉
最后主耶稣提醒说:“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这是因为,当最后一批只做了一个小时的工人却领了一天的工价时,他的内心会被园主的恩慈激励,当他感受到园主丰富的恩慈和自己对园主深深的亏欠时,他一定会愿意尽其所能的多做工,并在第二天早早的来到葡萄园中,在做工时也一定格外努力。
反而第一批进到葡萄园的工人,因为渴望多得,得到的却和后来的人一样,他的内心会充满着愤怒和不公,并在第二天选择不再进到这个园主的葡萄园,或在没有别的工作时,晚进入葡萄园,在做工时也一定没有原来那么认真和卖力,因为他始终认为是园主亏欠了他。
第一批工人和最后一批工人第一次进入葡萄园时的心态是不同的,第一批工人会认为工作需要我,最后一批工人会认为是我需要工作;当第一批工人和最后一批工人再次进入葡萄园时,他们的心态还是不同的,第一批工人会认为园主亏欠了我,最后一批工人会认为是我亏欠了园主。
主耶稣说“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有许多,虽然不是全部,却非常常见),这是一句警告。如果我们用功利心去看待、衡量侍奉,看重并夸耀自己为主所摆上的,我们在侍奉和主的恩典上就会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则是一句鼓励,虽然我们在开始侍奉的时候落在人后,但不要因此就此灰心失望,要不断地用感恩去回应呼召与侍奉,我们在侍奉和主的恩典上就会在前。
亲爱的弟兄姐妹,放心为主做吧,他有出人意外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