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人类无法独自安静地坐在房间里。”——布莱斯·帕斯卡(1623-1662)
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但它可能只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这种说法让我们能从无休止的干扰和消遣中醒悟过来。我们不能安静地独坐,这怎么可能呢?然而这种可能性又是真实得令人不可思议。帕斯卡逝世之后的四百年,人们的生活可能还是一如既往的匆忙和焦虑。夺取我们注意力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我们不仅会听到接连不断,让我们分心的汽笛声,其它无休止的杂音也此起彼伏地涌入我们的耳中。
然而,早在帕斯卡之先,耶稣自己就为我们建立了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以照行的榜样。即使是作为肉身的神,祂也以祂和父神的独处为优先。想象一下,如果这些时间里祂没有选择与父神独处,祂可能已经做了哪些“好”事?但是耶稣一次又一次,以完全的智慧和爱,把祂最早和最宝贵的时间去寻求祂父神的面。既便是耶稣,作为神子的耶稣,都需要在身为人的生活中留出与神独处的空间,难道我们所有人不更应该这样做吗?
“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耶稣那样,可以有清醒的头脑和心灵分辨到祷告的重要性,并将祷告放在首位呢?”
在福音书里,我们可能只瞥见了耶稣的早祷习惯和祂个人的属灵操练,但是这些看见并非偶然,也并非微不足道。我们确切地知道神想让我们知道什么,而且细节恰到好处——而且我们对耶稣个人的属灵经历的了解,比圣经中的其他人了解的更多。我们从中所了解到的基督的习惯,与我们的世界、生活、经历并非毫无关系。恰恰相反,我们会发现,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是历史的哪段时期,无论是哪一位耶稣的跟随者,都可以跨越文化的鸿沟,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效法耶稣,并轻而易举将其应用在生活中。
既出世,又入世
两千年来,耶稣一直用祂的教导呼召祂的子民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再重新入世。
健康的基督徒生活既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完全融于世界。我们像耶稣一样,退到一个“旷野”,和神交谈(可1:35),然后又回到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去回应他人所需。我们需要分别出一些时间进入灵里的安息。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暂时的至圣所喂养我们的灵魂,安静享受神的同在。之后我们再回归到世界中,如同一束光,生命的粮,投身给这个饥渴、疲倦不堪以及孤身无助的世界(太9:36)。
没有圣经的安静时光
在效法耶稣退到旷野祷告然后再进入世界传道的模式之前,我们应该细察圣经在耶稣生命中的地位。
如今我们几乎人手一本圣经,但是耶稣没有。耶稣听到在会堂里大声朗读的经文以及母亲唱的诗歌,他耳所听见的,他都活出来了。在被记录的有关耶稣的所有事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完全沉浸于圣经中的人的真实模样。我们要像耶稣一样,努力去让圣经中神的话语更好地引导我们就近寻求祂。
在耶稣公开传道以先,祂退避到旷野接受魔鬼当面的试探,在那里,祂信靠经上所记的一切话(太4:4,6-7,10;路4:4,8,10)。之后,祂从旷野回到祂的出生地,拿撒勒城。祂站起来念圣经,拿着以赛亚书的书卷(61:1-2),宣告:“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4:21)。耶稣称施洗约翰为“经上所说的那个人”(太11:10;路7:27),根据以赛亚书56章7节,耶稣赶出了里头做买卖的人(太21:13;可11:17;路19:46)。他引用经文责备骄傲的人(可7:6;路20:17)。在往髑髅地的路上,一次又一次,祂知道每一件事都会“如经上所记”地发生(特别是约6:31, 45; 约8:17;约10:34; 约12:14, 16; 约25:15)。耶稣说:“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可14:21),“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路18:31)。
“独处是我们向神敞开我们的心灵和生命的好机会。”
即使耶稣在独处时没有圣经可供翻阅,但是我们也不要混淆神的话语在祂生命中的中心位置。他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今天,我们有纸和墨所记载的旧约和新约(还有,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手机来查看圣经),我们可以每天都沉浸在神的话语中,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机会呀!
主多次退到旷野
对基督耶稣来说,“野地”或是“旷野”常常会成为祂暂时的圣地。祂常常远离社会的嘈杂和烦扰,全心全意地在那地与祂的父神独处。
在“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可1:28)后,“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可1:33),这是耶稣迈出的重大一步。但是第二天早上,耶稣却退出去,在祂的父神“秘密交谈”,使祂的灵里得以更新。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可1:35)
有人可能会说,耶稣错失了一个多么好的传道的机会呀。当然,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可能会略过或是缩短我们个人属灵操练的时间,赶快冲到那群聚集的人们面前,祝福他们。当然,在其他时候,耶稣会先满足众人的需要而推迟祂个人的灵修生活。然而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保持理智,保守自己的心思意念,像耶稣一样分辨轻重缓急,把祷告放在第一位呢?
路加福音中也无误地指出,这样一种退出重入的模式是基督耶稣身为人生活在地上时不断向前的动力。耶稣“出来,走到旷野地方”(路4:42),祂不是只这样做了一次,而是经常这么做。“耶稣却退到旷野地去祷告。”(路5:16)
马太福音中也是如此。在施洗约翰过世后,耶稣“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太14:13)但即使是这样,众人仍然跟随祂。耶稣没有轻视这群人(祂在这时暂时搁置了“退离”的想法),而是怜悯这群人,并治好他们(太14:14)。接着,在喂饱五千人后,耶稣又退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太14:23)
祷告,禁食,训诲
圣经所记使基督耶稣的生命鲜活起来,而当耶稣退到旷野时,祂选择向祂的父神祷告,跟父神交通。有时,祂独自一人离开,自己独处(太14:23;可6:46—47;约6:15)。“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耶稣的门徒看见祂离开去祷告,过了一会才返回。
耶稣也会有和别人一起祷告的时候。门徒们会见证祂为祂的洗礼做示范祷告(路3:21),也会见证祂为小孩子按手祷告(太19:13),以及赶鬼时的祷告(可9:29)。
耶稣与祂的门徒一起祷告,即使是耶稣独自祷告时,祂的门徒也会在祂附近:“耶稣自己祷告的时候,门徒也同他在那里”(路9:18;路11:1)。祂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路9:28)。在祂被钉十字架的前一晚,祂对彼得说:“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路22:32)。整个约翰福音的第十七章都是耶稣为祂的门徒所做的祷告,他们都已经听到了。之后,门徒们从楼上房间出来也会看见耶稣一遍又一遍地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太26:36,太26:39,太26: 42,太26:44)。耶稣不仅是一个模范的祷告者,祂也引导祂的门徒学会如何祷告。“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太6:9—13)。
耶稣不仅认为门徒们需要学会祷告(太21:22;可11:24—25;路11;2),而且命令他们必须祷告。(太24:20;太26:41;可13:18;可14:38;路21:36;路22:40,46)“要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6:28)“你们当求庄稼的主”。(太9:38;路10:2)祷告时,不能作秀,也不可形式化。(太6:5—7)耶稣警告那些“假意作很长祷告的人”。(可12:40;路20:47)“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
在祷告的时候,耶稣不仅示范禁食(太4:2),也认为祂的门徒们也要禁食(“当你们禁食的时候”,不是说“如果你们禁食”,太6:16—18),甚至也预言,他们一定会禁食(“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太9:15;可2:20;路5:35)
和主在一起
耶稣不仅自己退到旷野与神独处,祂还教导祂的门徒们也要如此(太3:7;路9:10)。在马可福音6章31至32节中,耶稣邀请祂的门徒加入祂:“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歇一歇。”马可福音经文中解释道:“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他们就坐船,暗暗地往旷野地方去。”
约翰福音中也是如此记载的,随着名望的传播,耶稣退出了人口稠密的地方,在更荒凉,更能让人专心的地方教导祂的门徒(约11:54)。 在祂的登山宝训中,耶稣教导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听众,不仅要在暗中施舍(太6:3–4),暗中禁食(太6:17–18),而且还要独自暗暗寻求父神的面:“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查看,必然报答你”(太6:6)。
而如今,还有什么比神亲自赐下祂的独生子更好的回报呢?
在安静中和神交谈
在这一切中,不管是聆听圣经中神的话语,独自祷告(或是和弟兄姊妹们一起祷告),还是面对尤为紧迫的担忧,加上禁食时,耶稣一直寻求与祂父神的交谈。祂的这种习惯并非是意志力和纪律的表现。耶稣聆听神的话语,并以祷告回应,这样的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这些受到祝福的行为,耶稣的目的是追求认识神,享受神。我们今天也要如此。
我们并不是以远离生活的繁忙和喧扰为最终目的。用帕斯卡的话说,能够“独自安静坐在房间里”并不是一项成就,而是一种方式,是一个可以向创造我们的神敞开心灵和生命的机会。去认识神,去享受神吧!
————————————
作者:大卫·马西斯 翻译:June 来源: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