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Megan
今天偶然读到一句话:“We waste our time with short-tem thinking and busywork. Some people spend a year deciding and a day acting. That act lasts decades.”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我永远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情,每晚工作到十点回家还是深感遗憾,反观周围的同事朋友,同我的忙碌相比,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到底是被什么牵引?似乎身陷囹圄却又难以自拔地投入到每天的忙碌之中。我想这一原因可能存在于看似由我们自己设定,实则被外界操控的角色。
『角色与期待』
角色,最初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当时社会学家主要研究“角色扮演”的问题,之后又延伸为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persona),现在则统称为role。由此也可以看出,角色的合理性由剧本决定。关键导演是谁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子女、员工、老师、父母…我们希望自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可是这些“好”的标准由谁来界定呢?很大程度由社会规范决定,当然也不乏当事人(导演)利用“职务之便”加以“修饰”之嫌。比如,古人告诉我们“三纲五常”构成道德的基本标准,“父为子纲”便被贴上了至上的道德标签,于是,老子打孩子天经地义,孩子只有顺从的义务没有任何民主谈判的权利,因为这是祖上的话。按照这个逻辑,谁要想做一个好人,就要满足这些期待,如果要做人上人,那就要使劲浑身解数超越这些期待,于是有割肉喂母等人间奇谈。
这些角色背后的标准和期待是否符合真理呢?如果是真理,那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什么现实中有人对待孩子或者下属义正言辞地宣扬所谓真理的标准,转身却信奉另一套标准?如果是真理,那应该是不会改变,为什么现实中却常常朝令夕改?反思自己,我常常忙忙碌碌的生活,却不知究竟在满足谁的期待,什么期待。更为甚者,我常常将这一套社会制定的角色标准套用在别人身上,别人若满足不了我的这些期待,我会义愤填膺地去论断,甚至陷入无尽的失望。我到底是期望别人达到这个期望的标准,还只是找个美丽的谎言,实则满足我的个人深不见底的私欲?
上帝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就是生命。如果我们的生命注定要靠一个剧本角色来牵引,靠不完美(甚至充满各种罪)的人导演的剧本又怎么会符合真理?我们怎么会如此轻易就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各种世俗构成的角色期待?我们的生命在上帝看来那么的宝贵,上帝都舍不得伤害我们,我们又为何忍心用那些现世的期待来桎梏我们的生命?真理只存在于上帝那里,他的律法永不变,他的义永不变,他的爱永不变。我们人生的导演只有一个,就是上帝;我们人生的剧本只有一个,就是上帝给我们的义的道路。
『角色与偶像』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对完美的期待,我们期待完美的父母、完美的爱人、完美的同事关系,人人爱人如己。海可枯石可烂,你对我的爱要亘古不变;天可崩地可裂,我心中的那道白月光要永世长明。我也不可避免,常常在人性中寻求神性、在短暂的旅居中寻求永恒。但是,现实往往残酷到让人撕心裂肺,一片漆黑。怎么办?我们常常自己杜撰出那种爱,那道白月光,残酷地强加给身边某位对象,“偶像”于是诞生了。所以,有少数“偶像”其实很委屈,被迫成为了完美的代言人,被对方的期待肆意蹂躏。
我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并且还在经历中。我对人性过高的期待,对人性无限美好的向往,常常让我跌到面目全非。我会怪对方让我失望,实则是我自己亲手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偶像”,满足自己在满目疮痍的现世中那一点可怜的奢望。
我在做什么?是让这个人间“偶像”扮演“上帝”来满足我的期待吗?可是,真正的完美只存在于上帝,那纯白无瑕的爱和公义,只有上帝才能给予啊。我们常常说大爱无疆,即便是我们所谓的“无疆之爱”放在上帝那里,可能不及万分之一;我们常常说精神洁癖,即便是再白的月光面对上帝,也只能自惭形秽。
『角色与结果』
最近常常看到青少年跳楼自杀、IT员工不堪996的生活猝死的新闻。有些人评论说:太傻了,连死的勇气都有,还有什么不敢呢?可见,一般人看来“死”是人类勇敢的极限行为了。可是,世俗角色的期待竟是有这么大的威力,它可以冲破这种极限,而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地为之死而无憾。为什么实现世俗角色期待会如此让人窒息呢?回头看才发现,几乎所有的角色期待都是结果导向的,“好”的标准直指终点。可是,这个过程如何实现呢,没有人关心,更没有人告诉我们。
所以,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到双百,可是孩子的每一个步骤如何实现,每一次跌倒如何爬起来,每一次的人际伤害如何安抚?没有这些过程,孩子如何才能在患难中生出忍耐,忍耐中生出老练,老练中生出盼望,盼望才不至于羞耻啊[罗5:3-5]。我们常常盯着目标,达不到就满心羞耻,却从未想过圣经明明白白告诉这条路原应是这样走的:我想要不羞耻,就需要有盼望;想要有永恒的盼望,就需要老练;想要有老练的智慧,就需要在患难中练就忍耐。可是我们常常第一步尚未迈开,就开始向自己、向别人要结果了。
『角色与身份』
之前一位姐妹满怀爱心跟我讲:我希望你能活得更自由一些。那一刻感觉:这位姐妹真的懂我。我是一个对自己角色期待要求过重的人,所以每天非常多的感受就是自责和羞愧,也很容易就进了PUA的圈套。
我最近听到的最鼓舞的一句话是:我们的角色有很多,但是我们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上帝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上帝为父亲、朋友、上司,但是每一种称呼都是出于爱和信任。回想起来,我们日常中彼此之间很少直呼其名,大都是:某总、某长、某主任等等。每一个title背后却都是一连串的期待、权力和欲望。唯独称呼上帝的时候,我们不感到被控制,被压抑,反而是感到释放和被爱。上帝从不向我们索求任何世俗的需求,他没有交换,因为他真的无所亏缺。
耶稣在世短短三十三年,有过很多角色:马丽亚的儿子、十二门徒的老师、甚至百姓眼中的“神医”…可是,支撑所有角色背后的身份只有一个:上帝之子。所以他的生命中,没有因为众人的角色期待和诽谤而惶惶不可终日。他只听从上帝的声音,他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约19:30]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将上帝之子这一身份贯穿于所有的角色,该是怎样的生命?大概不会为了无法满足别人哪怕不合理的期待而自暴自弃,不会用世俗的角色去约束别人,不会盯着最终结果忐忑不安,不会在遭遇患难时一蹶不振,更不会只看到眼下而放弃永恒。
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楼道一位年长的同事唱着“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突然感觉真的是上帝的呼唤。我们这样执着于世上的种种角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