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两个世界之间系列的第三篇。
很少有什么事比参与一场婚礼更能让人体会到面对面看到基督的美好。1632年1月14日,苏格兰长老会牧师并神学家塞缪尔·卢瑟福(Samuel Rutherford)写了一封信提请大家注意这一现象。他写道:〝我们对[基督]的爱应该从地上开始,在地如在天;因为即使新娘再喜爱婚纱,她对新郎的喜爱都远胜于喜爱婚纱。
如果你参加过婚礼,就会很欣赏卢瑟福的观察。当新娘走在红毯上时,无论她的礼服有多漂亮,她的目光都不会停留其上,她的注意力都一定会在即将成为她丈夫的那个男人身上。卢瑟福展开说明这个例子,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天堂真正奇妙的地方。他继续写道:〝因此,在来世,尽管我们身着荣耀的华袍,却也不会被这环绕着我们的荣耀影响太多,因为届时我们会看到新郎喜乐的面容,有祂亲自同在。〞卢瑟福的旧体散文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管天堂有多么令人惊叹,真正令天堂如此奇妙的原因是我们将真正看到救主的面光。作为新娘的教会将与作为新郎的耶稣在一起,他们将从此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卢瑟福写下这封著名的书信将近两个世纪之后,一位名叫安妮·库桑(Anne Cousin)的英国诗人根据卢瑟福的〝甜言蜜语 〞写下了著名的赞美诗《时间的沙子在下沈》(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其中一段诗节特别概括性地表达了荣耀中的基督的场景。
新娘不见华裳,眼中只有她挚爱新郎的脸庞;
我亦不见荣光,眼中唯有恩典的王;
不看祂被赐予的冠冕,只定睛仰望祂被钉穿的手掌;
那羔羊是以马内利之国的全部荣光。
在永恒的这一边,基督徒的生活就像是订婚后的生活,每天都活在对婚礼那一日的期待中。作为基督徒,我们活在已经与基督订婚但尚未举行羔羊婚宴期间。我们要像准新娘一样,充分利用任何一个机会预备与爱人一起生活。因此,我们渴望在天上看到基督,这个期望必须指导我们如何在地上凭着信心生活。
我们渴望在天上看到基督,这个期望必须指导我们如何在地上凭着信心生活。
在一个更基本的层面上,订婚夫妇急切的心情暴露了所有人共同的基本愿望:对永恒的憧憬。传道者在传道书第三章9-11节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工的人在自己的劳碌上得到什么益处呢?我看神给予世人的担子,是要他们为此烦恼。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而且,神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人的心里,虽然这样,人还是不能察觉神自始至终的作为。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段经文如何从两个方面教导我们渴慕永恒。首先,我们被告知,〝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第11节)。〞一位现代注释书作者称这节经文是〝整本圣经中关于神圣护理最伟大的陈述〞。这段文字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并不美好。传道者并非没有意识到世上充斥着的丑陋,他在第9节的提问呼应了伊甸园中的诅咒。〝作工的人在自己的劳碌上得到什么益处呢?〞这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真实地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见一3)。辛勤劳作却收获甚微,这显然是传道人亲眼所见的事实。〝我看神给予世人的担子,是要他们为此烦恼。〞(三10)
确切地说,圣经清楚地肯定了工作的意义。在堕落之前,上帝命令亚当和夏娃履行他们的职责,并应许他们的劳作会带来丰收(创一28-31;二15-17;传三13)。但在堕落之后,工作却变得劳苦(创三年17-19)。我们不再在繁茂的伊甸园中劳作,而是在长满了荆棘和蒺藜的旷野这样令人挫败的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正如传道者在传道书二章23节中的哀叹:〝工作痛苦又烦恼〞。当我们在事业上面临困难,在职场上遭遇不公,在工作中失败的时候,我们就面对着一个痛苦的事实,即这个堕落的世界不会产生持久的收益。工作中的不如人意提醒我们,我们是为了某种比爱好和事业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更伟大的事物被造的。
但希望还是有的。上帝告诉我们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传道书第三章11节中的〝万物〞让人回想起第1节中的〝万事〞:〝万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我们生活在一位有主权的创造主的看顾之下,这照亮了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根据祂护理的旨意,我们得知出生和死亡、种植和采集、哀悼和舞蹈,战争与和平都各有其时。所有的事物全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发现上帝是如何按照祂完美的设计来安排每一个细节的。
传道书三章11节是旧约的罗马书八章28节。在罗马书八章28节中,使徒保罗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的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请注意,保罗并没有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而是说所有的事情都互相效力,〝为了〞好的事。那么什么是好呢?好就是被塑造成基督的样式(第29节)。基督徒都会经历生命季节的严寒酷暑,如果我们知道上帝利用每一个环境来塑造我们,使我们越来越像祂儿子的形象,我们就因此感到安慰。
1662年8月24日,超过两千位牧师因不愿遵守〝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而被逐出英国教会。这肃穆的一天遥指历史上另一个8月24日:1572年的同一天,数千名法国胡格诺派教徒被屠杀,这天被称为〝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Black Bartholomew’s Day)。因不从国教而被驱逐的其中一位牧师名叫托马斯·华生(Thomas Watson),华生牧师是一位清教徒,他根据罗马书八章28节写了一本名为《神圣甘露》(A Divine Cordial)的短书作为回应,以安慰正在受苦的基督徒。他观察到,〝最好的事和最坏的事都在伟大的主宰上帝的手中,上帝使它们都为圣徒的好处而共同效力、互相作用〞。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常常是冷酷无情的,充满了令人心痛的事。然而,神的做法极其美好,令人喜悦的事、令人痛苦的事,神都使用,为了使我们变得更像基督。失望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更加渴望与祂同在。
第二,我们被告知,上帝〝把永恒放在人的心里〞(传三11)。奥古斯丁以此作为他的著作《忏悔录》(Confessions)的开头,他说〝赞美祢是人的愿望,是祢创造的一小部分。你激起人以赞美祢为乐,因为祢为祢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不安,直到它在祢里面安息〞。古代传教士和教父都肯定我们在被造时就对上帝有认识,对永恒有渴望。奥古斯丁要我们注意,如果不在基督里认识上帝,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而传道书中的传道者则提出了一个稍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强调阳光下生命的虚无,他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对永恒的天然的认识。
请注意传道者是多么频繁地表达他感知到了上帝的作为。他明白神给人工作是一种恩赐(传三10,13),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第11节a),神把永恒放在人的心里(第11节b),神的目的是难以测透的(第11节c),神的计划会持续到永远(第14-15节),神会审判义人和恶人(第16-22节)。简而言之,传道者知道神的道路是美好的,不可理解的,而且是永恒的。虽然我们是有限的、堕落的生物, 〝不能察觉神自始至终的作为〞(第11节),但上帝给了我们能力,使我们能够辨识出历史的目的,认识我们的有限性应该会增加我们对神的依赖。我们要从永恒的视角来过现今的生活。
然而,罪扭曲了这种观点:我们不再把工作当作上帝所赐的礼物,而把它当成成就个人的平台;我们不再将时间视为应该被珍惜的美好事物,而是看作可随意挥霍、无足轻重的东西;我们不再将历史理解为上帝护理性的统治的舞台,而成为了强者掠夺弱者的游乐场。永恒的生命不再是我们所渴望的,而沦为了那些只为一时而活的人嘲弄我们的笑柄。传道书教导我们,这种宿命论是徒劳的。我们被造是为了认识上帝。除了有神同在的永恒之外,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最深的渴望。
好消息是,基督已经为有罪的人提供了永远居住在上帝面前的途径。正如使徒彼得所说:〝因为基督也曾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三18)。这个永恒的盼望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作为从今世走向来世的朝圣者,我们每天早上醒来都急切地等待着我们的王归回。我们认识到,每个主日都是永恒的预尝,在一周其余的时间里,我们都在数算着日子过的,知道即使我们的辛劳也被上帝使用来为我们准备以马内利之地。
1683年〝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纪念日的早晨,威廉·佩恩(William Payne)去向他的老朋友约翰·欧文(John Owen)告别,同时他告诉欧文他的最后一本书即将出版。欧文对此的回应令人难忘:
听到这本着作即将付印我很高兴;但我的兄弟佩恩,我期待已久的那一日终于来了,在这一天,我将以另一种方式看到那份荣耀,这是我在这一世从没有过的体验,也是这一世我做不到的。 欧文的临终见证是为了提醒他的会众关注永恒。欧文想让他们知道,要在天上亲眼看到基督,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在地上凭着信心看到祂。
——————————
本文原刊于《桌边谈》将探讨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忠心服侍主的各方面含义,帮助信徒在地上负责任地行事,尽管他们真正的家在天上。
John W. Tweeddale
约翰 ‧ 特威德博士是佛罗里达州桑福德改革宗圣经学院的教务长和神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