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可以如此爱 #公号原创 #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 #文字的力量 #故事新说 #文艺欣赏 #世界读书日 #谯进
世界读书日
属灵阅读,关键不在于读什么内容,而取决于做事之人的内在生命,即用一双明白神的启示,经历过灵与火淬炼的眼睛去阅读。你愿意在阅读中练就这样一种眼光吗?
如果想在阅读进深,学习如何深度阅读,并阅读不同文体的,请查看文末W130《普通读者文学随笔课》课程海报!
曾经以为“属灵阅读”在于内容,如果读的是圣书,或与信仰有关的书籍,就属灵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几乎是我阅读的全部。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抵抗力差,摄入杂质会生病,只敢喝纯水;也知道生活并非一篇信仰告白就能够全都涵盖,必须在信心与反思,实践与冲突中慢慢地建构。
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单一阅读为灵命尚幼的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根基。对于我这样成年后才信主,先天不足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绕不开。
但时间一长,基础“厚”得走形,慢慢围起一道墙,阅读狭隘,眼光变得短浅。如果不是要解决与孩子之间因阅读而起的冲突,估计自己还会继续封闭下去。
孩子们学会说话之后,我就鼓励她们阅读,带着她们一起读了不少儿童绘本,每天也坚持读段圣书。主导的是我,内容能够掌控,总要符合心中基督徒家庭应该有的标准。小孩子单纯,只要是故事就听得高兴,我读得也坦然,慢慢她们自己也建立起对阅读的喜爱。孩子年纪大些之后,阅读速度提高,对书的消耗量也增加。我自己积攒的那点存货很快就不够用,只能放手让她们自己选书,事情开始有点失控。
周五通常是去图书馆“补货”的时间。每次去,她们总是不停地往篮子装书,我就得拼命看封底的介绍,翻里面的内容,当审查员。有妖魔鬼怪的不要,有神话法术的不要,有暴力打斗的不要……把她们看中的书再一本本捡出去。几次下来,大家都有点不高兴。她们不满意审查制度,认为过于严苛,不近人情,有好些书同学都在读,为什么她们不能读?那时,我只能推说“你们还小,不合适看”,给不出真正让她们信服的答案。
其实,我也不爱扮演警察的角色。她们长大了,应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但又怕读的东西不对,接收错误信息还是小事,如果心灵受到污染,问题就严重了。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的剧照
这个矛盾纠缠了我好一阵。没办法,向人求教,介绍些适合基督徒家庭的儿童读物,有朋友推荐路易斯(C.S.Lewis)的《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说是西方儿童文学的必读书。路易斯的书我读过几本,其中《返璞归-Zhen-》(Mere Christianity)算是信仰入门的经典。以前只留意他的护教神学书,大概知道他的本行是知名作家,神学算是副业,却没兴趣去看他的作品,因不在自己的阅读雷达范围中。
找来《纳尼亚传奇》,自己越看越有兴致,却犹豫是否适合孩子读。在这套儿童奇幻书中,怪兽、女巫、魔法、打斗一样不少,觉得是应该屏蔽的内容。基督徒写的书里怎么也有这些?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她们要如何解读这些故事?本来期望它来为我解决问题,现在却制造更多麻烦,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连基督徒写的书都看不明白了,突然发现自己对于文学挺无知。
也许是受属灵成长环境的影响,生活被严格定义成神圣与世俗两部分,基督徒应该专注神圣,远离世俗,阅读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空间之中。这样的划分让我拥有短暂的安全感,却禁不起风吹草动,一旦跨出界定的范围,外面的世界像是蛮荒之地,感觉无所适从。
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划分相当主观,认知里的神圣实际上大都是些宗教活动,文学当然不在其中,所以才会发生亲子阅读时的尴尬。路易斯的奇幻故事让我认识到自己眼光太窄,缺了体验“更丰盛”生命的能力。
问题出在阅读上,还得靠阅读解决。那段时间正好出来一本畅销书,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的《为何是他》(The Reason for God),帮助我不少。印象中,一位神学教授兼牧师写的护教书最多只会在基督徒圈子中热卖,这本书却登上纽约畅销书榜,独到之处就在于它采用了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都能理解认同的书写视角。
书里处理的护教问题并不新颖,在别的书中也出现过,有的是反复讨论的“千古疑问”。
通常,基督徒是站在自己的地界向外发声,运用熟悉的语言,列举安全的例子,重申一贯的立场,难怪世人耳朵听出茧,却还是不明白。凯勒依然坚持传统信仰,却能够站到基督徒的圈子以外,跨越人为划分的圣俗界线,以流行文化作为载体,用常人读得懂的文字,与每个可能接触到的读者对话。
凯勒几乎没有引用圣书,却摘录了不少《时代》《纽约》或《Jing-Ji-学人》这类刊物上的文章阐述他的论点。他也很少拉其他神学家来背书,而更喜欢借助维克多·雨果、弗兰纳里·奥康纳与J.R.R.托尔金这些知名作家文字中蕴含的力量。就算我这种对美国文化半生不熟的读者都感觉好懂,估计对在同一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就跟读报纸小说一样平易近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为何是他》几乎每个章节都引用路易斯,而最后一段基本上直接抄录了路易斯《纳尼亚传奇》系列中《最后一战》终章的结语,估计凯勒最喜欢的作者就是路易斯。
可以看出路易斯与凯勒都拥有同一种眼光。他们都相信圣书,也有相当的神学造诣,但视野并没有因此被限制,信仰给予他们更为透彻的洞察力,放眼世界,能够“看透万事”。不管是流行文化,还是文学艺术,他们都可以发现其中反映出神荣耀的价值。这是一个真正属灵的人应该具备的成熟与老练。
很快,这两位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但凡他们写的书,总要找来读。在这个过程中,以前自己划出的那条圣俗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慢慢我发现,一些从前觉得属灵的事,后面可能藏着庸俗;而那些曾经以为世俗的事,其中却有神那“测不透的丰富”,属灵与否取决于做事之人的内在生命。我这才明白,属灵阅读,关键不在于读什么内容,而在于读者带着怎样一种眼光。用一双明白神的启示,经历过灵与火淬炼的眼睛去阅读,才算。
跨越了这道障碍,很多事情做起来就顺了。
回到孩子阅读的事上,我逐渐卸下审查的角色,开始做教练。不再遮遮掩掩,患得患失,而是让她们学会透过信仰的启示,去阅读喜欢的小故事,进而解读属于她们自己的生活故事。更准确地说,我不算教练,更像同学,因为自己眼光也没有多成熟,需要现学现用,自己先看书,再转过来教给她们,逼着自己也要成长。
跟着孩子一起,学着穿越文学表达的外衣去看故事文本中的意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像在寻宝。不过首先,寻宝眼光要好,能够去伪存真,区别什么是宝,什么是泥。这眼睛是神给的,必须在读经祷告中去领受。有好几年时间,我每天都带着她们读经、讲解、讨论、祷告。后来孩子长大些,能够自己读经,依然约定共同的“Bible Time”(圣书时间),确保她们心中眼睛的敏锐。
而寻宝其实就是时下热门的“亲子共读”。我没那么多时间精力,也赶不上她们阅读的速度,可以陪着读篮筐里每一本书,只能选最有趣的翻翻。等大家都读过,有空闲时间就开聊。没有固定章法,有趣的对话、讨厌的人物、感人的细节都可以成为题目。一旦话匣子打开,从来不会冷场,只怕控制不住场面。故事带给她们的快乐,四处弥漫。不过,总有些关键问题一定会聊到,它们像工具,用来刨土、照明、帮助眼光聚焦。
记得有一次共读《微光城市》。这本掺杂科学与末世幻想的小说,讲述了几位生活在地下“微光城”的少年,如何逃离这座即将毁灭的城市的冒险经历。故事的设定独特,主角只比孩子们年纪稍大,个性鲜明独特,很受她们喜爱,聊起来话题也多。
我特意问姐姐,最让她激动的是书中哪个时刻,这就是必聊问题之一了。她告诉我,当读到两个主角终于确定,他们一直在拼凑译码的碎纸片,正是如何逃离地底的指引时,自己兴奋得差点跳离座位。她觉得微光城太压抑,而且快要完全黑暗了,那是无法想象的绝望,几个主角越早离开越好,知道有条离开的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以前我的顾虑是,这类故事中怪异奇幻的元素可能让孩子着迷,但是后来路易斯一篇论述儿童文学的文章让我了解到,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都能清楚分辨真实和虚构,真正吸引读者的是故事中那些与人内心的渴求遥相呼应,产生共鸣的东西。
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孩子,完全可以体会一个幻想世界中孩子所面临的焦虑和绝望,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实世界和微光之城极其相似:这里也是一个拒绝真光,靠微弱灯光照亮的世界,而且我们都知道,这微光总有熄灭的一天,人也将陷入无边的黑暗。而读到发现出路时,内心产生的那无法自已的喜悦,不也正折射出我们对于逃离这个昏暗绝望的世界,回到真光里的渴望吗?
那天,我们聊了挺久,关于这本书,关于主角莉娜和杜恩的遭遇,关于书中的世界,还有关于我们自己和身处的这个世界。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的阅读很享受,的确,这已经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连带自己和世界也读了,忽然觉得三者的色彩一同绚丽起来,这就是寻到宝了。
前不久又问她们,最近读了什么有趣的书。左想右想之后,一位回答说:“圣书啊,这几天读到的部分挺有趣。”我正想是不是在敷衍我,另一位开口表示赞同:“就是,神写的大故事最酷,能让别的书读起来更精彩。”我心中暗喜,也许,她们开始发现那最大的宝贝了。
神在天地时空里埋了许多宝贝,让我们学着依靠他去寻找,也求他给我们一双眼睛,可以找到。在不断经历发现宝贝的喜悦中,我们会慢慢意识到,那创造、拥有、安排、给予这些宝贝的神岂不更加荣美珍贵;猛然发现,他早把自己作为最贵重的礼物,给了我们,那时候我们就到达寻找的终点。
我想,阅读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旅程。
| 本文选自《书虫落网有出路》,台湾道声出版社。
–END–
谯进
生于重庆,1996年赴美留学,2001年信主受洗。现与妻子及两个女儿居住于南加州,资深电子工程师,在教会参与教导事工多年。经营脸书专页、部落格和微信平台,纸页作品发表于《基督教论坛报》《世界副刊》《阡陌》等。曾与创文莫非老师、马睿欣老师合著《书虫落网有出路》一书。
#公号原创 #故事的呼唤 #创世纪文学奖 #圣经故事 #世界读书日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