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原创 #故事的呼唤 #创世纪文学奖 #圣书故事佳作
圣经中有许多留白部分,充满创作和想象的空间,让人想要一探故事背后鲜活真实的生命。你是否愿意,将你的故事与那无数个故事连结,加入到永恒的呼唤之中?
此文是学员对W240《圣经故事书写课》课程的回响,想要了解课程,请查看文末课程图片。
提起圣经里的故事,你脑中马上浮现的,是不是一些浓墨重彩、举足轻重的人物——摩西、大卫、保罗、彼得、约翰……
而提到另一些小人物的名字时,你可能只记得他们标志性的一件事,甚至更惨,他们就像戏剧中的匪兵甲、匪兵乙,出场了可能就马上下场,甚至没几句台词就倒地而死……他们的名字对你来说,只是个翻译过来的发音,你茫然不知道那背后的鲜活人格。
因着有机会帮一位弟兄将沃伦·威尔斯比(Warren Wiersbe)的著作《人生判语:探究63位圣书人物的主题》(Life Sentences: Discover the Key Themes of 63 Bible Characters)整理成讲座课件,我意外地发现:虽然经文中往往对这些小人物的行迹只提了只言片语,但当把提过他们的经文连起来时,便会注意到其中往往有着某些线索。如同将残缺的断简连缀起来,需要以历代正统解经为绳索,以当时历史地理的还原为底色,再加上几分想象填充空白——许多原本在我脑海中几乎是“无脸男”的人物,性格竟也有迹可循、鲜活立体起来。
2019年,我去以色列旅游,途中大家为着一个问题热烈讨论起来:到底是波阿斯先爱路得,还是路得先爱波阿斯呢?带团的张牧师神秘一笑,举出一个重磅证据——波阿斯给了路得六簸箕大麦。原来按照庄稼的成长时间,是先收大麦后收小麦,路得捡麦穗直到大麦和小麦都收割好了,这时候波阿斯给的六簸箕大麦,显然是早早准备好了。原来圣书中轻描淡写的一笔,竟然是爱情的信物!
当大家为这意外发现的罗曼蒂克雀跃不已时,又有人回头去仔细查考,提出了新的异议:圣经中提到,波阿斯当天就正在簸大麦,那么这时候给她六簸箕,不是相当顺便的事吗?看来,这不过是后人添加的浪漫色彩。
随即,又有人发现,路得自己捡麦穗一整天只能捡到一伊法,而这六簸箕大麦若是六伊法,就是个极其慷慨的赠予……可是六伊法足有一百多公斤,路得怎么拿回家的呢?这问题又值得一番唇枪舌辩……
难怪,看到《圣经故事书写》课程中的作业题目时,我觉得真是太有趣、太能代表我们的心中痛点了——
“请问若能穿越时空,你最想回去圣经中的哪一幕?哪个时代?和谁相遇?为什么?”果然有姐妹表示:真想回到路得的时代,一探究竟!
只要是对圣经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想必都会产生许多疑问。有些疑问可解,有些却无解。
加利利海边的渔夫,为什么一经呼召就扔下自己的船和网呢?他经历了什么,让他能够把当时渔民的重要身家弃之不顾?
五饼二鱼的神迹中,除了妇女和小孩,还有五千人跟随耶稣,那整场应该有万人,这一万人中,安得烈如何发现一个带着饼和鱼的矮小儿童?
睚鲁这个管犹太会堂的人,以前认识耶稣吗?他对耶稣有什么看法?是什么让他再三祈求耶稣来救女儿的命?
这么一想,圣经中真的有许多留白部分。而正是这些地方,充满了创作和想象的空间。
在我选修这门课之前,心里也有种种顾虑。在不脱离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多大程度地还原这些真实的圣书人物?我们会不会放飞了想象却扭曲了真实?会不会因为不了解历史背景、地理风情、社会人文,调不出做旧的色彩和协调的风格,一不小心就会自行加戏抢戏、喧宾夺主,如修复失败的佛像,既惨不忍睹又让人喷饭——珍贵高雅的艺术品被玷污成浓眉大眼色彩斑斓的滑稽人偶?
然而,随着在课程中拾级而上,我发现,这门课正是在帮助我们掌握其中的微妙平衡:不能因为担心修复失败,就任岁月斑驳、将想象力囚禁。圣书故事书写的过程,正是扎实解经基础、检验教义的过程。我们被带领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修复师,通过自己的文字,将读者带回历史,将圣书故事中原本就有的强大能力释放出来。
我发现,上完这门课,我会非常注意自己在任何表达中,都尽量图像化、增加故事性,通过故事而非说理来改变人心。我也留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许多故事,未经加工、未经保管,便会偷偷消失。我开始学习从每个人的讲述中,发现动词、发现画面、发现故事……
记得一次,与一个开长途货车的弟兄聊天。他提到跑完长途,指甲缝都黑了。要是以往,我可能想当然地错过这个细节,但那天我好奇地问下去——是因为路上有煤烟污染吗?他说不是,是因为每次卸货装货,他要抓住黑黑的绳子,将货车的帆布篷扎紧;每次用力,那些黑色的污垢便嵌入了指甲缝。
我还发觉,为了构思和完成一个圣经故事,自己必须去深度地探究、咂摸故事背后的所有元素;而在完成故事之后,对那段经文的认识,比原来要深入几个数量级。一个小故事所需要带动的阅读、需要调动的情感、需要达到真正对教义的思考,简直如同阿基米德的撬棍,带来的是爆炸性的对读者和作者自己的双重影响。
写完睚鲁和血漏妇人的故事后,我经历了一位亲人患病。在起先疑似恶性肿瘤且无法确诊的恐惧中,“平平安安地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不要怕、只要信”——耶稣对睚鲁和妇人的安慰也同样临到我,让我看到“信心”的锚该定准在何方。如同睚鲁看到妇人的故事后,以信心演出了自己的故事。我也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人群中目睹睚鲁和妇人故事的人,写作中如见每个人的言谈笑容,自动上演他们的故事,并最终构造出自己信心故事的血肉。
希望您也加入到这引爆故事力的挖宝队伍中,去考古、去修复、去演出、去呈现,以此回报我们的时代。一个故事曾经带来一连串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是时空中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生命。你是否愿意,将你的故事与那无数个故事连结,加入到永恒的呼唤之中?
–END–
林小工:
现居北京,高中时相信有神,大学时成为一个宗教徒并迷失方向,读研究所时重新寻回信仰和受洗。现在是国际教育工作者和神国小小文字工作者。
#公号原创 #故事的呼唤 #创世纪文学奖 #圣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