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灵修2025年8月18日:太17
彼得是历史上第一个认识耶稣是谁的人,他的经历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上升到高点——得天独厚地蒙上帝启示那亘古以来隐藏的奥秘,一会儿又下降到低点——被斥为撒旦一样,接下来又要上升到一个极高点——亲眼见到“永生神的儿子”的不朽荣耀!
当然,一起见到的还有雅各和约翰。这一幕让我们想起摩西带着亚伦、拿答和亚比户三人上山,后来摩西独自前行,有云彩遮盖六天,然后在第七天召唤摩西,上帝的荣耀才在以色列人面前彰显出来(出24章)。与这一幕进行对比,马太福音17章开头强调的精确时间就意味深长:“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
在16章,当上帝第一次向门徒启示耶稣是谁(永生神的儿子)并且他要经历什么(被杀与复活)的时候,我们看到,救赎行动中包含着受苦(被杀)和荣耀(复活)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而以彼得为代表的门徒这时候根本不理解耶稣会受苦。但是,主耶稣坚决地强调了这一点——甚至延伸到将来门徒的生命样态中。这让我们思想,人子受难就如同云彩遮盖,暂时处于黑暗之中,直到那荣耀的彰显出来——复活!问题是,这里预示的时间为什么不是三天之后(如16章所说的约拿的神迹),而是六天之后的第七天呢?
有解经家说,主耶稣选择这样的日子来预示自己,这是要将复活跟六天的创造和第七天的安息联系起来。第七天创造中的安息不是什么也不用做的慵懒,而是一种完善的状态。主的受难与复活既是救赎,也是一次新的创造的完成,人类既被赦免了罪,也要走向将来身心完善的美好生命,并且这一状态比未堕落的亚当更加完善,复活的耶稣就是这种生命状态的第一人,正如圣经表达的——他是将来满园芳香收获中那第一颗初熟的果子。
所以,这一幕的关键是“复活”,因此下山的时候,主耶稣吩咐他们三人不要把所看见的告诉别人,理由是“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17:9)。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代表着整本圣经(律法和先知)所要启示的关键之事就是主耶稣的救赎,正如路加福音补充的,他们俩和耶稣谈论的恰恰是“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就的事”(路9:31)。显然,这里整个场景中更关键的是,“去世”要在“复活”中来理解,黑暗之后是光明,受苦在荣耀以先,死亡必定被复活所吞胜!
所有这些,彼得当时真的是云里雾里,真的是处于云端,他好像想未经苦难就直接永久在这荣耀场景中居住下来,并且不明就里地要平均地为耶稣、摩西和以利亚各搭三座棚!可是人手所搭的棚怎能容纳这亘古隐藏快要实现的救赎大计?人暂以为的安乐怎能预料主将要经历的惨痛之死?彼得本来只想要荣耀不想要受苦(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后来终于明白、并且自己也要亲尝受苦与荣耀交织的人生。后来,彼得在知道自己快要离世时,他劝勉基督徒要以操练德行来坚立自己,并以所经历的登山变像为特别的见证: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
当然,这是后来的事。那时,主耶稣还通过给圣殿交税的事情暗示自己才是圣殿之主。门徒不知道的是,上帝过去通过圣殿与以色列同在的荣耀现在则道成肉身地与他们同在,并且通过登山变像特别地向其中三个门徒彰显出来。
受苦在荣耀之前,但荣耀也预先向三位门徒特别彰显了出来。现在,焦点再次转向受苦,门徒需要一点一点明白受苦的奥秘,耶稣告诉他们,他的受苦就像新约的以利亚——施洗约翰那样;当他第二次预言自己的受苦和复活时,门徒的反应不再像彼得一开始的强烈否定,而是变成了忧愁。
显然,这时候门徒还是糊里糊涂,17章通过一件赶鬼的事情显示了他们信心的弱小,主耶稣说他们的信心若能像一粒芥菜种,也能移山倒海——我们不能以为耶稣希望他们有信心是为了行这种神迹,因为他在16章已经否定了与约拿神迹无关的神迹——对于一个邪恶淫乱的时代,只有约拿的神迹能够救赎他们,同样,耶稣斥责一个不信又悖谬的时代(17:17)——这似乎特别针对门徒,也只有他和摩西、以利亚谈论的“去世”能够救赎他们,这救赎是通过复活来达成和证明的。
主啊,我们如今虽然是信,却常常是小信,常常忘记你已经以复活成就了救赎,以复活彰显出了何等的荣耀,以复活再造了我们的生命,以复活的大能在磨炼我们的生命,以复活指明了我们将来生命的冠冕!愿你怜悯我们的小信,让我们对你的救恩和将来的基业每天认识更深、更真!让我们像彼得所劝勉的,如今虽不得见你,却因信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阿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