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路加福音8:4/15 和合本,合参太13:⅑;可4:⅑)
当许多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就用比喻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门徒问耶稣说:“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他说:“ 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
“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 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
弟兄姐妹平安,感谢主能和大家分享上帝的话语,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记载在路加福音8:4-15撒种的比喻。
撒种的比喻是最为人所熟知的比喻之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对这段经文的熟悉而失去对它所教导真理的重视,因为真理的教导具有反复性,所有真理都值得我们反复的思想与教导。就好像当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会为我们抽血验血、测量血压,我们不可以说:我去年的时候已经做过这些检查了。因为去年的体检数据不能体现目前的身体状况。我们肉体的生命尚且被如此谨慎的对待,我们属灵的生命更该这样,就像雅各所说:“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5)”我们属灵的生命需要在上帝全备的真理中,不断被反省。
撒种的比喻在三卷符类福音中都有记载,在马太福音中,撒种的比喻位于第13章七个天国比喻之首,七个天国的比喻以“撒种的比喻”开始,以“撒网的比喻”结束,这样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一首一尾的两个比喻,一个在谈论天国在地上的开始,一个在谈论天国在地上的结束。
撒种的比喻是在谈论天国在地上的开始,天国始于人们对耶稣所传讲的天国道理(也就是福音)的正确回应,当人用正确的态度去回应耶稣所传讲的天国道理时,天国便建立在他的心里。因此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因为它在检验着我们对待真理的态度。我们应当时常省察我们对待真理的态度,因为这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果效,就像有四种不同的田地就会有四种不同的结果——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路加福音第4节说:“当许多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就用比喻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这段经文交代了主耶稣讲道的对象,当时有许多人聚集,并且是从各城里来的,说明主耶稣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听众,而不是熟悉的门徒。他们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到主面前来(或许有的想要寻求真理,但也有的想要分享真理之后的吃饼得饱、有的想要病得医治、有的想要试探耶稣、有的出于好奇、有的路过而已……),于是主耶稣用撒种的比喻来提醒大家反思,自己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回应他所教导的真理的,对真理有正确的回应,是领受一切真理的基础。
耶稣接下去说道:“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这里的种子是神的道(路8:11),撒种的人当时是主耶稣,现在则是被主使用,分享解释主话语的人。作为被主使用分享祂话语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我们所撒的种子是纯正、鲜活、有生命的种子,是和主耶稣所撒的一样的种子,这是土地对种子产生正确回应的基础。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教会中有一些所谓的“传道人”在与人分享福音时,所撒的却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甚至与真理相违背的道理。如果福音对象身体有疾病,他就保证信耶稣之后身体可以痊愈;如果福音对象有亲子关系上的困难,他就保证信耶稣之后家庭可以和睦,如果福音对象有经济上的压力,他就保证信耶稣之后可以承受上帝丰丰富富的供应,他总是抓住福音对象的软肋,随口承诺糟糕的处境都会随着接受耶稣而被改变……但这真的是福音吗?不,这 并不是福音,这是成功神学的异端思想。我们要知道,主耶稣未曾向人应许的,我们怎么能随便向人应许呢,主耶稣未曾宣告的,我们怎么能随便宣告呢?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把人带到教会,然后再慢慢的向他们传讲正确的福音,调整他们的观念。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做吗?我们可以用欺骗的方式向人传讲福音吗?我们真的可以向人先传讲错误的福音吗?这是神对我们的呼召吗?当保罗到帖撒罗尼迦传道,他是用怎样的心态与人分享福音呢?保罗说:“我们的劝勉,不是出于错误,不是出于污秽,也不是用诡诈。”保罗说他的教导没有错误,动机里也没有诡诈。
当保罗到哥林多传道时,他又是用怎样的方法与人分享福音呢?保罗说:“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的大能和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保罗拒绝用人的智慧包装福音,好像不这么做福音就没有能力,不,在保罗看来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纯正的福音本身就有能力。
因此,我们作为撒种的人,要确保自己的种子是纯正的,是有生命的。我们不可以用欺骗的方式,用心理学的理论,用属世的智慧和哲学取代福音的地位,那些东西没有能力,也不能改变人。如若有人如此行,他撒的便不是种子,而是稗子。
主耶稣继续说道:“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磐石上的……有落在荆棘里的……又有落在好土里的。”主耶稣所描述的撒种画面,是巴勒斯坦农夫耕种的实际情况,撒种的人一面走、一面撒种,在撒种之后会再耕一遍地,以便覆盖种子(《他勒目 Talmud》Shabbat 73b:2)。在主耶稣所作的比喻中,撒种的是同样一个人,所撒的是相同的种子,但因为撒在了不同土地上,所以最后产生的果效也不相同。主耶稣自己解释说,这四种田地就是人对待真理四种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土壤代表了不同的人,这是这个比喻的重点。
首先主耶稣提到,“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他解释说:“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我们来看一下“路旁般的心田”的特点和结局:
一:路旁般的心田
1:听而不明
落在路旁的第一个特点是对耶稣所讲的真理不明白(太13:19),主耶稣讲道的内容他们虽然听了,但是不明白。这并不是因为主耶稣讲道的内容太过高深难测,而是他们存心抵挡真理,无心明白,无心明白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思想和求问。
其实,有时候门徒也不能完全领会主耶稣讲道的内容,但是门徒会就近耶稣求问。当门徒向耶稣求问的时候,耶稣就会将比喻中隐藏的真理向他们解释清楚。所以门徒们不仅在“听”,门徒们还会在不明白的时候向主“问”——听是对真理的领受,而问是对真理的思考。听和问是学习真理时必要两个步骤。当主耶稣12岁在圣殿里,坐在众拉比中间时,也是一面听、一面问,一面领受真理,一面思想真理。思想真理的目的是为了能明白所领受的,能活在神的旨意里。
遗憾的是,在教会里听道的人多,问道的人少。其实我们作传道人,真的很喜欢弟兄姐妹们提问,最好是能把我们问倒,因为这样会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在真理上的盲点。现在很多人不是对真理没有问题了,不是都理解了,而是没有渴慕明白真理的心了。而这样的心,就是路旁般的心田,这样的心田是向主封闭的,真理在他的心田之外。
当主耶稣讲道时,他大声喊着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主耶稣不是小声说,而是大声说,这表明他无意向人隐瞒真理。所以他提醒听道的众人,不要只是听而已,而是尽力寻求明白。
2:被人践踏
落在路旁的第二个特点是被人践踏,因为主耶稣的道理他们不相信,也不看为宝贵,所以任人践踏。当主耶稣在地上行神迹的时候,这些神迹预示着神的国临到,撒旦的权柄被捆绑,这是多么欢喜快乐的消息,但文士和法利赛人却起来抵挡耶稣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当主耶稣怜悯罪人,给罪人悔改的机会,文士和法利赛人又起来抵挡说,他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是贪食好酒的;他们常常在暗中窥探耶稣所行的,想要定耶稣得罪,他们不仅践踏耶稣所讲的道,连讲道的耶稣也一并践踏了。
很多没有分辨的人就被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权力和说辞左右,没有看到主耶稣所讲的是能够救人的真理,任人践踏,不藏在心里,不看为宝贵。
3:恶者夺去
而落在路旁的种子最后的结果就是被飞鸟吃尽了,没有任何残留,就像没撒过一样。耶稣解释说,飞鸟吃尽就是被撒旦夺去,在他的心里不但没有圣灵的工作,反而充满了撒旦的作为。因为牠知道耶稣所讲的是能救人的道,所以就吃尽了,牠渴望人与牠一同沉沦,撒旦远比人知道真理的宝贵。
其次主耶稣提到,“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他解释说:“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我们继续来看“石头般的心田”的特点和结局:
二:石头般的心田
1:暂时领受
在马太福音中描述石头地为土浅石头地,土浅石头地的特点是土层不深,因为土层不深,所以土壤比较温暖,所以发苗很快,甚至比在好土地里还快。但还是因为土层不深,薄薄的土层下面是坚硬的磐石,所以无法往下扎根(不是很难,而是无法),无法从更深处汲取水分使它成长。这样信仰是肤浅的,是流于表面的。主耶稣说,他们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他们的领受是当下的,是很快的,但却是很情绪化的领受,是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
就像当主耶稣用五饼二鱼供应给五千人吃饱以后,众人对耶稣的是极为拥戴的,甚至要强逼他作王,在看不到他时四下寻找他。但到了第二天,当主耶稣启示给他们更深的真理时,他们对主的道就产生了反感,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甚至连门徒中都多有退去的。
2:心里没根
落在石头地上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没有根,而根是一颗植物最重要的部分,一颗植物可以没有花、没有叶,但不能没有根,只要根是健康的,植物就还能生长。在教会里,有些人在信仰上是出于这种无根的状态,他只是对这个信仰有好感,对这个信仰所谈论的价值观认同,但绝谈不上当作个人一生追随和委身的信仰,他心里有更大的在乎,那个在乎导致信仰无法在他心里生出根来,而这样对待真理的态度是肤浅的。
就像清末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取长补短”的历程,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制约西方),表现为洋务运动,向往“船坚炮利”,追求“富国强兵”,但最多只学习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物质文明,结果是以优势的海军败于日本,以军事的失败表现出制度的失败。
到了20世纪末,中国终于有了一些有历史眼光的学者开始注意西方文明精神层面的核心——基督教精神,因为人们发现任何文明都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不可分割的层面。制度往往与信仰息息相关。无数历史学家、文化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已经证明基督教两千年来,已经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社会从上古时代沿袭下来的对生命的价值、两性和妇女、博爱和慈善、保健和教育、劳动和经济、科学和学术、自由和正义、法律和政治等等几乎所有领域……
但如果人们只要基督教精神,要爱人如己,要彼此相爱,却不要基督,那我们还是无法改变,因为人们活不出来这种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不是从我们来的,而是从基督来的,没有基督就不会有基督教精神。这种没有根的信仰,无法从生命的主那里得着滋润和供应。
3:遇难退去
他的结局就是遇难退去,长的快,枯萎的也快,因为信仰对他来说是表面的,没有人会为了表面相信的东西付代价。对这样的人来说,信仰是为他服务的,遇到患难信仰随时可以丢弃,而不是他要为信仰而活。
随后主耶稣提到,“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他解释说:“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我们接下来看荆棘般的心田的特点和结局:
三:荆棘般的心田
1:被世上的思虑占据
种子落在荆棘地里,终于开始生长,但也只是生长而已,因为结不出成熟的,值得被收进粮仓的籽粒来。因为当种子生长的时候,荆棘也一同生长,而且长的更快,生命力更顽强。它们在种子的生命中以侵略者般的姿态占据着本该滋润嫩苗的阳光、空气、雨露。耶稣说,撒在荆棘地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
首先是今生的思虑,当一个人对今生的思虑大到可以把道挤住的程度时,就表示这个人是在以世界为他最大的追求,而当一个人爱世界时,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极度渴望某个东西时,这个东西会吸引我们几乎全部的时间,我们的心思意念全部被它占据,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好像很难时间,也很难有好的心态安静在神面前,在信仰上有所追求和长进。
2:被金钱的迷惑占据
落在荆棘地的第二个特点是被金钱的迷惑占据,当一个人被金钱迷惑时,就表示他在以金钱为他最大的满足和保障。而金钱给人最大的迷惑就是让人认为人可以不需要救恩,靠金钱就可以得到满足。但救恩所解决的罪的问题、死的问题,是金钱永远无法解决的。相反,金钱只会带来罪的问题和死的问题。
我们生活需要金钱,我们也应该亲手劳力赚取金钱,但却不可以受金钱的迷惑——用它来衡量一切的价值,以它为我们最大的追求。
3:被肉体的情欲占据
落在荆棘地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被情欲占据,当一个人的心灵被情欲占据时,表示他是不愿意离弃罪的,也是常活在罪中的。而肉体的情欲总是许诺最好的,但给予最差的;他许诺的是尊荣,给予的是羞辱,他许诺的是喜乐,给予的是痛苦;他许诺的是利益,给予的是损失;他许诺的是生命,给予的却是死亡。被情欲捆绑的生命是恶性循环的生命。
4:结不出成熟的籽粒
主耶稣将世上的思虑、金钱的迷惑和肉体的情欲用荆棘来象征,是因为它们都是没有价值的。而被世上的思虑、金钱的迷惑和肉体的情欲所占据的心田是结不出成熟的,值得被收进仓房的籽粒的。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信耶稣需要付这么大的代价,那不如临死的时候再信,十字架上的强盗就是临死的时候得救的。当时他在十字架上对耶稣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他当时怎么说的,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也照样说一遍,他说了得救,我们照样说也得救。可是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把主耶稣放在他人生中最后的选择时,是在是表示他是恨恶主耶稣的,甚至是恨恶到一定程度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让自己的小孩在餐桌上吃饭,我们给他盛好了米饭、红烧肉、西蓝花和胡萝卜,并且嘱咐他说不吃完不准下来。这时小孩子会怎么吃呢?他会把最爱吃的红烧肉吃完,再把淋了肉汁的米饭吃完,剩下最不爱吃的西蓝花和胡萝卜。然后看着你,尝试询问能不能不吃完就下来。你再次严厉重申必须都吃完,这时他会很无奈的,很不情愿的把西蓝花和胡萝卜给吃掉。通过他吃饭的顺序你可以知道他对每样饭菜的好恶,我们知道他最爱的一定会放在最前面,而最厌恶的会放在最后面。所以我们说,当一个人把耶稣放在人生的最后,表明他恨恶耶稣,甚至恨恶耶稣已经到了极点。而恨恶耶稣可不是一个人得救的表现。
最后主耶稣提到,“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他解释说:“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我们最后来看这唯一能够结出籽粒来的“好土地般的心田”,看一下它的特点和结局:
四:好土般的心田
1:明白真理
落在好土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明白主耶稣所传讲的真理,他们是竭力寻求明白的人。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2:持守真理
落在好土里的第二个特点是持守真理,持守的原文有“紧握”的含义,他们不仅信,而且信的肯定,信的有把握。圣经说他们持守在“诚实”和“善良”的心里,诚实的意思是“美好的,纯正的”,他们的心向着主耶稣和主耶稣所教导的真理是单纯的,是没有荆棘和石头的掺杂的,是想好土地一样柔软的;善良的意思是“完全的,无亏的”,他们的心向着真理不刻意的亏欠,而是追求完全。一方面不亏欠真理的教导,以完全的心遵行主的教导,另一方面领受的也是完全的真理,而不是随着自己的喜好有所挑选。当我们有这样的心态,就会在真理上有不断地长进。
之前听一位弟兄谈论他们教会的一位老年肢体的情况,在这位老年肢体信主两三年后,弟兄和他有些沟通交流,想看看他聚会两三年后信仰的状况如何。弟兄问他:“你信耶稣为你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吗?”“我信。”“你信耶稣为你死在十字架上,洁净你的罪吗?”“我信。”“你信耶稣死后第三天又从死里复活吗?”“……那谁知道。”这位老年肢体当时的光景就是对真理的亏欠,接受真理,就要接受全备的真理。
现在的新派神学也是这样亏欠真理,他们认为圣经只是人写的书,和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没有不同,并且认为圣经中的神迹没有价值,不应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但我们却相信圣经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是君王耶稣管理教会的尊贵权杖。
3:忍耐结实
撒在好土里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忍耐着结实——既然领受了纯正的福音,就能结出福音的果子。我们相信,就算是十字架上得救的强盗,如果他有机会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也一定会有生命的改变。因为只要土壤对了,这种子就能发挥本身具备的能力。而结实也需要经历忍耐的过程,这里的忍耐指恒忍、坚忍,又长久又坚定。因为这个信仰在每个时代都是有天然的仇敌的,在耶稣的时代有犹太教,在约翰的时代有罗马政府……当信仰面对环境的考验,我们需要忍耐。当我们忍耐等候神的大能,像土地忍耐炎热霜冻等候籽粒饱满成熟,神一定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盛,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希望我们可以非常诚实的在上帝面前省察,今天(不是去年,也不是上个月,甚至不是昨天)我们是何等心田,我们要知道,我们不能是别的土地,因为只有好土地才能结出籽粒来。盼望先知耶利米的话仍能激励我们——
“要开垦你们的荒地,不要撒种在荆棘中。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们当自行割礼归耶和华,将心里的污秽除掉……(耶4:¾)
愿上帝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