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路加福音16:19-31 和合本)
“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财主说:‘我祖啊!既是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
弟兄姐妹平安,感谢主能和大家分享主耶稣所作的比喻,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记载在路加福音16:19-31的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
【纲要】
*解释经文的两种观点
一:天壤之别的生活
1:奢华宴乐的财主
2:讨饭的拉撒路
二:天壤之别的结局
1:财主在阴间受痛苦
2:拉撒路在亚伯拉罕怀里得安慰
三:经文的核心教导
【解释经文的两种观点】
对于这段经文的解释,在解经学家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段经文所描述的是一个事实 ;一个观点认为这段经文所描述的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比喻,两种观点的理由如下:
持“这段经文所描述的是一个事实”的解经学家认为——
①在新约圣经中,虽然使徒保罗、彼得、约翰、犹大等众多圣经作者都用过比喻这种写作手法,但故事性质的比喻只出现在记载主耶稣教导的四福音中,并且主耶稣所作的比喻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喻中从不会出现具体的人名。
比如,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土浅石头地的、有落在荆棘地的、有落在好土地的,那么这个撒种的人叫什么名字?没有记载;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小儿子一个大儿子,小儿子浪费了父亲的资财,大儿子不愿意接纳悔改的弟弟,那么小儿子叫什么名字,大儿子叫什么名字?也没有记载。
而这段经文却出现了具体的人名“拉撒路”,而人名的出现与否,对这段经文的教导并没有任何影响,“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和“有一个讨饭的,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并不对经文的教导产生任何影响。
②虽然从肉身来看耶稣是拿撒勒木匠的儿子,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但从神性来看,祂乃是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统管万有的君王,因此,祂有能力洞察宇宙万物、天堂地狱,并以此教导众人。所以有解经学家根据以上两点原因,认为这段经文在描述一个事实(李建安牧师持此观点)。
持“这段经文所描述的是一个比喻”的解经学家认为——
①这段经文记载了财主和亚伯拉罕之间的对话,而天堂和地狱之间似乎不可能是能够对话的距离。
②经文又记载财主在阴间的火焰中及其痛苦,而物质的火怎么能炙烤人非物质的灵魂?
③比喻中的拉撒路是一个讨饭的乞丐,同时又是一个得救的人,这和诗篇37篇25节"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的观点相左。
因此有解经学家根据以上观点认为这段经文所记载的并非一个事实,而是一个比喻。改革宗学家史普罗也持经文记载为比喻的观点。(备注:李建安牧师和史普罗牧师都为信仰纯正的牧师学者)
其实这两个观点对于本段经文的解释没有任何影响,影响的是对末世论的解释,尤其是人死后的归宿——人死后,是在阴间和乐园等候最后的审判和救赎,还是直接在地狱和天堂受痛苦或享荣耀。(因为这不是我们分享这段经文的重点,因此先不就两个观点展开讨论),我们暂时按“这段经文是比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说明。
一:天壤之别的生活
在这个比喻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财主、拉撒路和亚伯拉罕。经文的前半段主要以财主和拉撒路的对比展开,后半段则是以财主和亚伯拉罕的对话展开,我们先来看财主和拉撒路的生活。“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
通过经文的描写,我们看到财主和拉撒路两个人的生活简直天壤之别,差距极大——一个在自己富有的家中吃喝宴乐,一个在别人家的门口等待施舍;一个吃喝桌子上丰富的摆设,一个要得桌子下掉落的零碎。
1:奢华宴乐的财主
圣经在描写财主的生活时,以他的吃喝穿戴来描绘他的富足。他穿的是紫色袍、细麻衣。紫色袍是当时王室和贵族的标志,细麻衣则是当时上等的面料,末底改得了尊荣后就曾穿紫色细麻外袍;罗马兵丁在羞辱耶稣为王时,也曾用紫色外袍披在耶稣身上;耶稣也曾在谈论施洗约翰时说: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由此可见财主的生活不仅舒适而且尊贵,过得是上流社会的生活。
【斯8:15】末底改穿着蓝色、白色的朝服,头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细麻布的外袍,从王面前出来。
【可15:17】他们给他穿上紫袍,又用荆棘编作冠冕给他戴上……
【路7:25】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
并且圣经记载他是“天天奢华宴乐”,他不是一年奢华宴乐一次,也不是一个月奢华宴乐一次,而是天天都奢华宴乐,奢华宴乐就是他每天的生活和人生的追求。有时候我们会一年改善一下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条件好的话会一个月,但就算我们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远远够不上奢华宴乐,财主的生活富足程度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就像在一场带货直播中,女星张雨绮面对一款699元的“羊毛被”贡献了自己新的金句:“699我觉得都买不了个袜子呢。”
这句话真的突破一般人的想象,可能“10元3双”才是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
财主的生活如此富足,但他为拉撒路做些什么了吗?没有,什么都没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财主在物质上是丰富的,但在爱心上却是那么的贫穷。可悲的是,现在很多基督徒虽然没有过上财主一样的生活,却想要过像财主一样的生活,对物质的追求而不是对上帝的追求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2:讨饭的拉撒路
我们再来看拉撒路,他以乞讨为生——生活没有保障;他浑身生疮——身体没有健康;他被人放在财主门口——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他甚至连乞讨都不那么自由。他被人放在财主家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或许没有人比他更卑微了,耶稣用了很极端的苦难加在他的身上,以他为穷苦人的代表。
但你知道“拉撒路”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吗?拉撒路的意思是“神所帮助的人”。我想这个名字具有两方面的代表性的含义,耶稣为什么要给他起名叫拉撒路(神所帮助的人)——
①因为耶稣来就是要帮助软弱的人,“将残的烛火他不熄灭,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他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②这个名字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神所帮助的人在今生不一定有健康、富足的生活,我们也有可能经历很多人生的困难和不幸。在信仰中,有的人富足,有的人贫穷,神给每个人的环境都不同。就像亚伯拉罕,人看他为尊大的王子,富可敌国,非常富有;而以利亚则过着一个截然相反的生活,他和汲沦溪的溪水(也有别的动物),他吃乌鸦给他叼的饼和肉,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反而成就了他的伟大,他的侍奉,他的学生,都令人羡慕。
我们信靠上帝,切记不要只在今生有指望,和世人攀比吃喝穿戴,以此为判断神有没有祝福的标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但可惜的是,金钱成了很多基督徒的心病。
紧接着圣经记载: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死亡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结局,不仅是他们俩,死亡是所有人共同的结局,所以人人都需要福音。
李建安牧师一次让学生给一位千万富翁传福音,学生连连拒绝,为什么?因为他看富翁什么都不缺,哪里会需要福音。后来李牧师又让这个学生给一位大学教授传福音,又遭到拒绝,为什么?他什么都懂,哪里会需要福音。但这段经文却告诉我们说,那讨饭的死了,财主也死了,福音解决的核心问题,恰恰是金钱和知识无法解决的,那就是死亡的问题。大学教授会来到生命的尽头、千万富翁也会,所以他们即使现在一无所缺,但仍需要福音。
二:天壤之别的结局
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
财主和拉撒路生前的生活可谓是天壤之别,谁曾想他们死后的结局也是天壤之别,虽然是天壤之别,却也与活着的时候天壤有别,因为富有的财主死后竟在阴间受痛苦,而讨饭的拉撒路却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得安慰。
换句话说,当拉撒路死了,是他痛苦的结束;而当财主死了,却是他痛苦的开始。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一样科技如此的发达,但也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人们的精神压力如此的大,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出于不同原因自杀的消息,我有时候会想,当他们想要结束自己生命时,他们是带着信心和盼望来结束自己生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杀的人都有一个盼望——想要藉着死,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却不知这是魔鬼撒旦的谎言,因为他们不但没有得到解脱,反而承受了更大的痛苦。
1:财主在阴间受痛苦
圣经记载财主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他叫亚伯拉罕“我祖”,而亚伯拉罕回应他“儿啊”,表示他有纯正的以色列人的血统,但这并不能成为他得救的原因。因为他要真以亚伯拉罕为祖,就应该信亚伯拉罕所信的,行亚伯拉罕所行的。
他恳求亚伯拉罕让拉撒路用指头尖沾点水,好凉凉他的舌头。用指头尖沾水能沾多少水?或许也就一两滴,这是一个多么卑微可怜的请求,但是就连这个卑微可怜的请求,都得不到满足。因为——
①阴间的痛苦不能被减少。不仅不能被减少,还要清醒着承受审判带来的痛苦。我们知道,我们人都有一个保护机制,就是当人痛苦到极限的时候人会昏过去,这是身体对人的保护,但这种情况绝不会出现在地狱里,在地狱里的灵魂不是沉睡的。有人或许会说,上帝岂不是太残酷了?绝非如此,因为当上帝收回他普遍恩典的时候,人们就自然而然的生活在痛苦中,就像离开的太阳就会承受寒冷,离开了阳光就要承受黑暗。
②审判的结果不能被改变。紧接着亚伯拉罕说,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你到我这,我到你那都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审判的结果不能被改变,有罪的不能变成无罪,无罪的也不能变成有罪,死后不变的结局是由活着的时候做出的,活着的时候做出的改变会影响死后的结局。
他呼喊亚伯拉罕可怜他,实在是为时已晚的醒悟。若财主早看到自己的可怜,怎么会落在上帝愤怒的审判之下。
财主生前以为只要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死后就能得救,所以放心地奢华宴乐,结果招致如此痛苦的后果。拉撒路生前被人放在财主的门口(20节),可说是被神「打发」去提醒财主,给他机会好好运用神所托付的财富。现在死后已经失去了机会,神不再「打发拉撒路来」了。
2:拉撒路在亚伯拉罕怀里得安慰
而生前讨饭的拉撒路却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得安慰,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什么叫亚伯拉罕的怀里。耶稣用亚伯拉罕的怀里表达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拉撒路到亚伯拉罕那里去了,也就是说拉撒路的归宿和亚伯拉罕的归宿是一样的,都有着得救的地位;其次,亚伯拉罕的怀里也表示此时此刻的拉撒路得了安慰(路16:25)。这岂不是神对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吗?
也有学者认为:犹太人赴筵坐席时都是靠着左肘侧身半躺着,有如身处在他后侧之人的怀里(约十三23),所以「怀里」指与亚伯拉罕一同坐席,同在乐园里享受福气。(摘自:综合解读)
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财主继续恳求亚伯拉罕‘我祖啊!既是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大为震惊,为什么?因为这句话意味着竟然从地狱里发出了传福音的呼声。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在地狱里承受痛苦的人,多么希望有人可以传福音给他们的家人,免得他们也来到这受痛苦的地方。
面对财主的请求,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财主认为死人复活的神迹可以帮助一个人悔改;而亚伯拉罕认为一个人悔改是因为听从神的话(摩西和先知为旧约代表,神藉他们说话),而不是看到神迹。大家觉得他们两个人谁说的对?
或许有人和财主的想法一样,神迹能促使一个人悔改,但圣经却告诉我们,我们得救的方法是靠着神的话,靠着神透过祂的话所表达的真理。因为因看见神迹而来的人,若不信神的话,有一天他还会因不再看到神迹而去。真正稳固的信仰根基一定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上。神迹只是一个指向神的记号,它并不是神,不是我们信仰的目的。
财主想要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让他的兄弟知道死后有审判,阴间有痛苦,但今天我们却有比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更有力的见证——主耶稣的话,我们已经透过主耶稣的话知道了死后有审判、阴间有痛苦、天堂有永远的安慰。
并且透过马利亚弟弟拉撒路(另一位拉撒路)的复活和主耶稣的复活,我们更是清楚的看到,那些在乎权势名利的宗教领袖强烈的抵挡,他们连拉撒路也想要杀了,连复活的耶稣也想要否认。
三:经文的核心教导
主耶稣之所以做这个比喻,是因为【路16:14/16】法利赛人是贪爱钱财的,他们听见这一切话,就嗤笑耶稣。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 神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 神看为可憎恶的。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 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
因此耶稣用这个比喻提醒当时贪爱钱财,却又自称为义的法利赛人,要小心谨慎的为将来的结局做选择,免得落在上帝的审判之下。财主在阴间受痛苦并非因为富足,而是因为他只贪图个人的享受,不按神的话去体恤有缺乏的弟兄,这就证明了他不听从摩西和先知书上的话。而不听从神的话也就是他受审判的原因了。
如今,我们不仅有摩西和先知的话,我们更有远超过摩西和先知的主耶稣的话,我们更应该好好听从,而不是舍本逐末的去猎奇一些稀奇古怪充满争议的见证。
得救得赏比今世富足更为重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