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路加福音15:11-32 和合本)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弟兄姐妹平安,感谢主能和大家分享上帝的话语,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记载在路加福音15:11-32浪子的比喻。
在分享这段经文之前,我希望大家可以调整自己对这段经文的态度,其实不仅是对这段经文的态度,也包括对所有我们所熟悉的经文的态度,就好像“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样,我们往往对熟悉的经文缺乏兴趣,因此在听道或者研经时缺少耐心。
作家木心曾说:“你们可惜看书太少。不但少,遍数也太少。莎剧,我看过五六十遍。为什么呢?年年中秋吃月饼。多少月饼?上礼拜,天天上,《福音书》我读过百多遍。每次读都不一样,到老也不懂透的。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我想这对我们是很好的提醒,不因熟悉而失去了对上帝话语的敬畏和兴趣。
【纲要】
一:在恩典中堕落——浪子离家
二:在痛苦中醒悟——浪子想家
三:在父爱中喜乐——浪子回家
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主耶稣一连讲了三个类似的比喻,分别是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浪子的比喻。这三个比喻前两个是在讲丢失与寻找,后一个是在讲丢失与等候。所以,失去和失而复得是本章经文的主要议题。这三个比喻循序渐进,渐渐达到高潮,先是从一百只羊里丢失一只(百分之一)到十块钱里丢失一块(十分之一),再到两个儿子里失去一个(二分之一),所失去的事物的分量在心里越来越沉重,而失而复得后的喜乐也越来越大。
主耶稣为什么要设这个比喻呢?
因为主耶稣的服侍吸引了很多税吏和罪人亲近他,而主耶稣也乐意接纳他们,这引起了文士和法利赛人一众宗教领袖的不满(路15:½),犹太人常以吃喝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与罪人一同吃喝表示对罪人的接纳,这对当时的宗教领袖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于是私下议论耶稣。
面对法利赛人和文士的私下议论,主耶稣讲了“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三个比喻,耶稣藉这三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待罪人的态度与法利赛人的截然不同。在比喻中耶稣好像在说:我与罪人在一起,就好像牧羊人找回了迷失的羊,妇人找回了丢失的一块钱,父亲得自己的小儿子无病无灾的回来,我是多么的喜乐。
这些人被文士和法利赛人轻看,但在主耶稣的心里,却如同羊之于牧人、钱之于妇人、儿子之于父亲那么宝贝。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只是认为神喜欢罪人悔改回头而已,就像是人经常所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但是主耶稣藉这三个比喻,使我们进一步看见,神是一位主动去寻找罪人的神,并且祂以寻找到罪人为祂最大的喜乐。
所以当人失落在罪中时,他的心疼痛,必要把他们寻找回来,为此祂不惜付任何代价。其实,这就是祂为什么离开天上的荣华,降临人间的原因,这也就是祂要去耶路撒冷、愿意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因为“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一:在恩典中堕落——浪子离家
1:无理的要求
在比喻的开头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小儿子向健在的父亲要求分割产业,这在以色列的文化背景之下是非常不敬的事情。
因为犹太人父母通常是在年老体衰、临死之前才给自己的孩子分家产,就像“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留给了以撒。亚伯拉罕把财物分给他庶出的众子,趁着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打发他们离开自己的儿子以撒,往东方去。(创25:⅚)”;又像“以撒年老,眼睛昏花,不能看见,就叫了他大儿子以扫来,说:‘我儿。’以扫说:‘我在这里。’他说:‘我如今老了,不知道哪一天死。现在拿你的器械,就是箭囊和弓,往田野去为我打猎,照我所爱的作成美味,拿来给我吃,使我在未死之先给你祝福。’(创27:¼)”
精通希伯来文化的希伯来书的作者也曾说:“凡有遗命,必须等到留遗命的人死了。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吗?(来9:16/17)”
另外,根据早期的犹太文献,也可以看到犹太人对产业的分配十分的谨慎——“只要活着一天,就不要把管理自己的权利给儿子或妻子、兄弟或朋友;不要把财产给别人,免得你改变心意,必须将财产讨回。当你还活着、有生命气息的时候,不要让任何人取代你的地位。因为宁可你的孩子有求于你,不要依赖孩子的帮助……当你人生结束、死亡的那一刻,才分配遗产。”(早期犹太文献《便西拉智训》)
无论从经文的内证或者外证,我们都可以看到,向健在的父亲索要产业,这是一件极为不尊重的事情,此时满心向往远方的小儿子,看重产业远远高过赐他产业的父亲。他不能等待父亲遥遥无期的死亡,他要早日得着自己的产业,好让他自己能自由地使用与享受。却不知他这样对父亲的不敬重,这样无理的要求,就是他成为浪子的原因。
2:任意的放荡
当小儿子得了产业之后,“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小儿子的离开是迅速的“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的离开是彻底的“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小儿子的离开是无情的“往远方去了(要知道那个没有即时通讯工具的时代,小儿子的离开对父亲来说是真实的失去了)”
他为什么离开的这么迅速,走的这么彻底,内心那么无情?因为他想要快快的离开,去满足自己日渐膨胀的情欲;因为黑暗之子不愿置身于光明之中。
爱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上帝在创造人类时,给人最宝贵的产业。但是对自由的误用——远离上帝和真理的自由,便是人类堕落的起点。失去了真理约束的自由不是真自由,给人带来的不是祝福而是痛苦。就像唐崇荣牧师所说:没有真理约束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自杀。就像有人说我抽烟、我喝酒都是我的自由,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工作赚来的钱买的烟、酒,但这个自由却伤害了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多的疾病,甚至缩短了他的寿命。并且当他有一天看到烟、酒的伤害打算戒掉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不自由了。
所以自由绝不是随心所欲、“任意放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相反,真正的自由是当我们不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拒绝的力量,有真理的约束和保护。就像主耶稣所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八32、36)”真正的自由只可能来自于真理的约束,来自于赦罪的平安。
小儿子去远方不是为了打拼事业,也不是为了专心求学,而是为了和娼妓一起放荡(路15:30),这样的生活,自然很快地就将资财浪费净尽了。“因为妓女能使人只剩一块饼,淫妇猎取人宝贵的生命。”父亲给了小儿子那么多的恩典,但小儿子却在丰富的恩典中堕落了,这么多产业的交托却被那么轻易的挥霍一空,使用的没有一点价值,多么可惜。
这正像是人类的普遍写照——人们常以为上帝妨碍他们的自由,把信仰当作道德上的捆绑和约束,使人不能“自由”,所以人远离上帝,不理会真理,认为不这样做就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乐趣。却不知人离开了上帝和祂的真理,人的“欲望”就变成了“邪情私欲”,不但成了情欲的奴仆,并且还把神所赐的聪明才智与宝贵的生命,白白地浪费了。
二:在困境中醒悟——浪子想家
浪子的生活或许在最初之时,是十分快乐的,毕竟罪里面是有快乐的,犯罪也是会让人尝到甜头的。但这些快乐却不能持久,很快地,他就陷在痛苦之中了。当他“耗尽一切所有的”时候,“那地方大遭饥荒”——环境同时也发生了困难。如果说前者是人祸,那么后者便是天灾,天灾人祸同时加在他的生命中,他便立刻尝到他任意放荡的苦果。若是他没有耗尽他一切所有的,或许他就不会怕“那地方大遭饥荒”。如今因他一无所有,在大饥荒时,就只能一愁莫展,束手待毙。
就像远离神的人,在环境通达时洋洋得意,甚至会讥笑信仰是“包袱”,是“重担”;但是当生活发生了困难,环境又遇到了危机,生命面临疾病死亡时,就会惊惶不安、消极悲观,任由环境宰割了。然而那些信靠神的人,在任何时刻都有大平安。他们虽与不信的人一样,也无法预知和左右环境的变化,但是他们却有“资财”、丰富的恩典去应付环境的变化,“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4:8/9)
当小儿子走到了穷途末路,他只剩一个人可以去投靠,而这个人却要原本阔绰的小儿子去放猪。要知道犹太人是完全禁止放猪的,因为旧约圣经认为猪是不洁净的动物,不可以吃,也不可以触摸。早期犹太经典《米示拿》明确的说: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不可以养猪。《他勒目》也说:凡养猪的人,是受咒诅的。浪子使自己为外邦人养猪,可见他的人生走到了怎样的穷途末路。可就算为别人养猪,他也得不到任何满足,圣经说“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可见这主人待他比猪还不如。
当小儿子走到了真正的人生尽头,唯一可以投靠的人却待他连猪都不如的时候,小儿子终于在困境中开始醒悟了,圣经在此时提到他“醒悟过来”,不正表明他之前的心灵一直在沉睡吗?沉睡的心灵让人进入困境,苏醒的心灵帮助人走出困境。当小儿子醒悟时,他看到了两个方面——父亲的丰盛和自己的不配。
1:看到父亲的丰盛
在小儿子的忏悔中,他打算见到父亲时对父亲说: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这句话和小儿子之前对父亲的态度简直天壤之别,原来的小儿子对父亲说:“把我当得的给我”,得到后便远远的离开,对父亲没有半点留恋;而现在他却想对父亲说:“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此时,在小儿子的表达中,把得罪天和得罪父亲放在了一起,中间画上了等号,他开始重视他的父亲了。
2:看到自己的不配
当浪子醒悟过来,他知道自己最大的愚昧不仅是浪费了资财,而是失去了在父家中作儿子的名分。他不敢奢望恢复儿子的地位,但却有一个强烈的心要回家,只要回家,作一个雇工也甘心。
经文中很有意思的一点记载在于:当浪子准备离开家的时候他对父亲说,把我应得的给我;当他准备回家的时候他想对父亲说,我不配做你儿子。我们或许也是这样——当我们对神说把我应得的给我,我们就开始流浪,当我们对神说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女,我们便开始回家。
一个人在神面前真正的悔改最重要的也是这两方面——一方面看到神的恩典,一方面看到自己的不配。
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使浪子真正醒悟的是他无法面对的苦难,而不是浪子生命主动的醒悟。他是在走投无路时醒悟,而不是和妓女、酒肉朋友觥筹交错时醒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对教会的看法:信耶稣的人不说全部吧,至少大部分都是生活有难处的,要不就是得了治不好的病的,要不就是家庭不和睦的,要不就是家庭贫困的,好端端的谁信耶稣啊?
我想这种观察可能是对的,但另一方面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上帝要用这样的方法来使人悔改呢?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像小儿子一样,不走到真正的尽头,就不会有心灵真正的醒悟。上帝常常借着环境遭遇来提醒人,向人说话,让我们在难处中“醒悟过来”。人若没有看见自己的光景是死路一条,就很难下决心回转,所以艰难的环境常常是神化装的祝福。
当小儿子醒悟过来后,他对自己说“我要起来”——在关键的时候对自己说正确的话非常重要,它不单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塑造我们的人格,甚至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在痛苦中醒悟过来的小儿子对自己说我要起来,真的希望每一个有过软弱和失败的弟兄姐妹都可以充满勇气、充满信心和盼望的对自己说“我要起来”,我要起来往我的天父那里去,那里有丰盛的恩典和无限的慈爱。
三:在父爱中喜乐——浪子回家
当浪子醒悟过来,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虽是这是一条遥远的路,但他就这样一步步向父家走去。一个真正悔改的人,是坚定的向上帝走去的人。
浪子本来以为他回头以后,若是父亲肯收留他作雇工,就已经感激万分了。他却没有想到,父亲的心比他所想象的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1.远远看见
圣经记载的是父亲先看到了儿子,而不是儿子先看到了父亲,是远远的看见,不是进了家门才看见,由此可见,父亲是夜以继日的在眺望着等候着小儿子回家。当小儿子离开父亲时,损失最大的恰恰是他自己,因为他失去了父亲的眷顾和保守,同时也失了家庭的温暖,但是小儿子的离开最难过的却是父亲。当浪子怀着忐忑的心回来时候却发现,父亲早已等候多时。有多少的夜以继日的眺望与等候,就有多少的夜以继日的痛苦和牵挂。
2.动了慈心
父亲对儿子过去的无理,以及出去后将他的资财浪费净尽,都毫无忿怒。一心只为他能回来而欢喜,又为他如此潦倒而大大疼惜。其实旧约律法书有关于如何处置悖逆之子的条文——“人若有顽梗悖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惩治他,他仍不听从,父母就要抓住他,将他带到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长老说:‘我们这儿子顽梗悖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以色列众人都要听见害怕。”
但父亲却拒绝用律法对待自己的儿子,而是无条件的、完全的接纳,流露出丰盛的慈爱和恩典。
3.跑去抱他
迫不及待地欢迎他,并且安慰他。在犹太人中,受尊敬的长者会避免跑步,因为跑步会使腿露出来,被视为丢脸、不体面的事。
4.连连亲嘴
小儿子遭遇饥荒、替人放猪,又行了远路,想必身上的气味不一定好闻,但是父亲却连连的与他亲嘴,连连的不是亲一下而是亲很多下,这是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发自内心的饶恕和接纳。因为对一位父亲来说,虽然产业早已经挥霍干净,儿子还沾染了许多污秽,但最最重要的是儿子可以回来。
5.改换一新
当浪子向父亲认罪,想要表达自己不配称为儿子,要求父亲收留他作雇工的请求时,这父亲不待他的话出口(小儿子只按照打算说了前半段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后半段),就急忙吩咐仆人将他从上到下改换一新:穿上上好的袍子——给他荣美;戒指戴在指头上——给他继承权;把鞋穿在脚上——给他家人的地位;设摆丰盛的宴席——宰杀肥牛犊。肥牛犊是犹太人专门养在牛圈中,以备遇到重大喜事和特殊场合之用的。现在就牵来宰了,表明浪子回头是父亲心目中最喜乐的事情。浪子的丑陋完全被遮盖,饥饿得着饱足,他现在尝到的,是在外流浪时,从来不曾尝到的快乐。他的全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这正像圣经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神一直在等候人悔改回转,人最大的失落是丢掉了儿子的名分,人若能悔改,恢复作儿子的地位,这是神最大的喜乐。神不是根据人的道德表现来悦纳人,祂不计较人过去的迷失,只注意人因悔改而活出的现在,用超越律法的恩典来悦纳人,叫我们享受祂家中的丰富。
当流浪在外的小儿子从远方回到家里,全家欢喜快乐的时候,从田间回来的长子却生气不肯回家。以致这位父亲不得不在迎接了一个儿子回家之后,再次出来劝另一个儿子回家。由此可见,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浪子,只不过一个是在外流浪,一个是在家流浪。
大儿子为什么生气?主要的原因是,他接受不了父亲接纳浪子回家并为他如此铺张的大大快乐。在他看来,这个浪子早已不配父亲称作儿子了,至少他认为,他不配作自己的弟弟,所以大儿子只称他是“你的儿子”,而不是“我的弟弟”。他认为父亲应该拒绝这浪子人门,至少也当加以严责或者将他贬为雇工。然而父亲却将这浪子当作贵宾一样地欢迎。
他转而想到自己,一直在家循规蹈矩,并且因为弟弟的离开,家庭的责任全部都落到自己身上,父亲却从来没有“给他一只山羊羔,叫他与朋友一同快乐”,他认为父亲对待自己不公平。值得注意的是:大儿子所用的“服事”原文是“像奴隶一样地服事”,表示他并不是以儿子的心态来服事父亲,而是像法利赛人和文士,以律法的奴隶的心态来遵行字句规条。
大儿子在29-30节的话中,从未称呼“父亲”,而用了6个“你”,也不称浪子为自己的弟弟,反倒说“你这个儿子”,表明他的心里相当苦毒。就像法利赛人不明白耶稣为什么因罪人悔改而喜乐,他们的自以为义使他们心中满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意识。
父亲提醒大儿子,你口中的“你这个儿子”其实是你的兄弟,你们都是父亲的儿子,父亲也都爱你们。“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是你的家,你当然可以享受你愿享受的。但大儿子虽然殷勤侍奉,却不体会父亲的心肠,和父亲没有爱的关系。
他不能体会到对父亲而言,这浪子的出走,如同儿子失踪和死亡一般地痛苦,因此他现在回来,父亲就有“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喜乐。若是失去一只羊或一块钱,在寻得之后,尚且会令人喜乐,更何况是人所疼爱的儿子能“死而复活,失而又得”呢?
明显地,主是借这长子来教训那些看不惯祂与罪人交往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说的。凡是以仪文或善行为本的宗教信徒,往往都会自以为义,而不以神为义;他们自己没有得救的喜乐,也拒绝罪人可因信得蒙神赐下赦罪之乐的福音。宗教只能使他们有循规蹈矩的外表,却不能使他们体会上帝的心肠。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需要悔改,因为一个浪费了父亲的资产,一个不体会父亲的心肠。但相比之下,会不会是大儿子以及有大儿子情节的人更难悔改呢?
在这比喻的末了,主耶稣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浪子后来的行事为人如何?也没有说出这长子后来对父亲的劝告,是怎样的反应?因为比喻的核心是要我们明白并学习上帝对待罪人的态度,体会父神的心肠。
最后希望作浪子的人,不但能回到祂那里享受祂的大爱,并且能从此不辜负祂的大爱;又希望作长子的人,能了解祂的心肠,并且用这样的心肠去包容接纳失败的人。
愿上帝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