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 5:7八福中的美德与它们所对应的应许相称,这种美妙的平衡令人惊叹。美德与嘉赏之间总是存在关联,那些饥渴慕义的人将得饱足,哀恸的人将得安慰,温柔的人既然愿意安于今世的护理,就将承受地土为产业。第七节中再次出现美德与应许之间的对称:“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这既是安慰,又让人警醒。耶稣发出这句话并非不同寻常,他经常有这样的教训。哪怕在主祷文中,他也教我们祈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 6:12)。稍后在登山宝训中,我们得知:“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 7:2)。这是可怕的警告,因为我们对人的慈悲总是跟神对我们的慈悲不太相称。耶稣在不饶恕的恶仆故事里,描绘了领受和施予之间的关联(马太福音 18:23-25)。
有个人欠了主人一笔巨债,无以偿还,主人可怜他,赦免了他的债。但这个仆人一转身,就把自己所得的怜悯抛到九霄云外,抓着欠他一笔小钱的人不放。在这个比喻中,耶稣向我们展示的是不成比例的不相称,领受了巨大的恩典和慈悲,待人却无比刻薄吝啬。怜恤的应许常常跟怜恤的命令有关,从神领受了越多的怜恤,就当越怜恤他人。约翰福音中,我们读到行淫女人的故事(约翰福音 7:53-8:11)。法利赛人将这个女人拉到圣殿,他们关注的并非遵守摩西的律法,而是要试探和陷害耶稣,用这个女人作为棋子。
旧约律法下,通奸当处以死刑,由宗教领袖下令用石头打死。但耶稣时代的以色列已经被罗马占领,罗马人将自己的死刑法施加于殖民地:唯有罗马官员才能判决和执行死刑。陷阱在于:如果耶稣说这个女人应当按照摩西律法被治死,那么法利赛人就会向罗马政府举报,声称耶稣不遵守罗马的死刑法。但如果他说不能打死她,他就等于将犹太律法弃之不顾,法利赛人就会宣称他为异端。起先,耶稣并未回应,而是开始在地上画字。约翰没有告诉我们他写了什么,接着他对众人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8:7)。
然后又弯腰在地上画字。围观的人群从老到少一个一个散开了。耶稣接下来做的事十分关键,这个女人犯了罪,按照犹太律法是当死的,但罗马法律又禁止耶稣杀她。人子拥有比摩西和罗马大帝更大的权柄,如果他想处死这个女人,完全有权柄这么做。他并未忽视摩西律法,而是承认这个女人犯了死罪。然而他却指派了特定的人来处死她:“谁是没有罪的。”
那群人中有谁没有犯过罪吗?基督自己没有,他有权柄和能力处死这个女人,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最终,只剩下耶稣跟这个女人,耶稣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10 节)。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11 节)。他并没有宣称她是无辜的,让她不要有负罪感。她确确实实犯了罪,耶稣也并未对罪等闲视之。然而他对待她的方式却保全了她的尊严,以温柔、恩慈和敏感待她,她在基督面前破碎和降卑,但他并未以公义待她,而是给了她怜悯。
太多时候,我们冒然而轻率地拿起石头,却忘了我们自己并非没有罪。耶稣是没有罪的,然而他并未对这个女人执行公义,而是施以慈悲。这个故事是我们在神面前的缩影,在神的眼中,我们都犯了淫乱之罪,敬拜别神,背叛我们的主。教会是基督的新妇,然而教会也是通奸者。与神同在的唯一盼望在于神的慈悲,即如耶稣对待行淫的妇人一般待我们。他有怜恤,因着他的怜悯,我们得以存活。因着神的恩典,我们得以在这个世界继续呼吸。
这也是为什么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我们应当很容易怜恤,因为我们人生每一刻都是建立在神的怜恤之上。
本文是《如何成为有福之人?》系列文章的第6篇。
欢迎关注我们
官网:https://zh.ligonier.org/
电报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