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马太福音 5:6
美国文化有个奇怪的地方,跟我们的开放和自由竞争风气有关。为了达到卓越,竞争是必要元素。例如在商业世界中,倘若一家公司垄断整个行业,他们的工作品质就会逐渐下降,变得粗制滥造,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意味着懒散和退步。竞争越激烈,我们就越奋发图强,逼着自己去成长、奋斗,做得更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荷兰留学时,正值荷兰住房严重短缺之际。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那时外国人要找住所几乎难如登天。
我跑了一个又一个的住房管理局,想为太太和女儿找一间公寓。这段时期,我掌握了我的第一句荷兰话:niets aan to doen mijneer,意思是“爱莫能助”。说这话时,必须佐以标志性的无助耸肩动作。我简直要疯了,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习惯的观念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有一句标语:“艰巨的任务我们马上解决,不可能的任务只需多花片刻。”这就是美国精神,总是被成功驱动,试图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直到我在一个不同的文化中生活,才意识到美国文化中的这种态度是何等根深蒂固。美国人痴迷于竞争型体育运动。
我喜欢看足球赛,看球赛时肾上腺素飙升,紧张得心提到嗓子眼,焦急张望着比赛结果。从永恒视角去看,谁赢了球赛有什么要紧,何必关注这样的事呢?如果有人从另一个星球打量我们,一定以为地球是个疯人院。这样的局面,关键在于追求目标和成功的戏剧张力。我们是目标驱动型的人,这种精神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传统、历史和文化当中。哪怕是苦干了一周还原地打转的人,至少也能从心爱的球队获胜中得到振奋和快乐。谈论自己喜欢的球队时,我们经常用怎样的词汇?球队获胜,我们说“我们 赢了”,球队输了,我们说“他们 输了”。
我们想要参与成功,我们想赢。一些年前,我跟一个人聊天,他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制订未来的人生计划。他问我有什么目标,我想在余生达成怎样的成就。我跟着他的流程,注意到有一件事明显不在我的目标之列:公义。我心想:“怎么回事?基督徒设定人生目标,怎么会不将神的义放在首位呢?”难道主没有说,我们要先求神的国神的义,其他需要的都会加给我们吗?(马太福音 6:33)耶稣发出过的警告中,最严重的包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法利赛人热衷于追求公义,但他们最终求的是扭曲的“自义”。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说,追求公义容易导致自以为义。
但这并不能废弃基督的命令,我们应当先求神的国神的义。追求公义在八福中排在靠前位置,耶稣向那些以公义为目标的人宣告祝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马太福音 5:6)。他没有说:“那些以公义为目标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能达成目标。”他也没有说:“那些渴慕公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心想事成。”他而是用一个日常意象来祝福,即极度的饥饿。我们追求公义不能仅仅将之作为一个目标,而应当对公义感到饥渴难耐。我们有时会看到薪酬丰厚的运动员失去动力,不再渴望获胜,而是躺在过去的成就上偷懒。
有时批评者会批评这些体育巨星说:“他们失去了饥饿感。”而那些尚未出名,没有挣到钱的运动员,则非常饥饿,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当一个人对目标怀有激情和委身,我们就说他有饥渴。耶稣并没有说:“那些优雅地对公义表示关切的人有福了,他们的义或能有长进。”他是对那些饥饿的人宣告祝福,那些以焚烧的热火渴求公义的人有福了。新约是怎么描述耶稣的?他被对父家的热心吞噬(约翰福音 2:17),如此形象的语言意味着耶稣对天父的事存着热望,他被心中的烈火吞噬。他的食物就是做天父的工,执行他的旨意。
因此耶稣自己就是一个热切追求公义的人,他也达到了他追求的目标。耶稣再也不能比他自己所是更加公义,但他在人性中还是对公义抱有如此饥渴。我们倾向于用自己的成就定义自己,而非按照我们的品格。但耶稣却针对品格宣告祝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他承诺这不会是徒劳的追求,因为“他们必得饱足”。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导,经常呼应着以赛亚书的内容。以赛亚书中,神曾说:“困苦穷乏人寻求水却没有,他们因口渴,舌头干燥。我耶和华必应允他们;我以色列的神必不离弃他们。我要在净光的高处开江河,在谷中开泉源;我要使沙漠变为水池,使干地变为涌泉。我要在旷野种上香柏树、皂荚树、番石榴树和野橄榄树;我在沙漠要把松树、杉树并黄杨树一同栽植”(以赛亚书 41:17-19)。
神针对干地的应许是,他要使那些饥渴追求他的人得以饱足。他说:“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以赛亚书 55:1)。我们饮于生命之粮,从天上降下的粮滋养并充满人的灵魂。最终,我们渴望的是神的认可。但当人的掌声震耳欲聋,我们的目光很容易转离基督为他的百姓设立的目标,去关注个人的成就与成功。基督要我们追求的是公义,公义并不复杂,就是做正确的事。我们都当怀着激情去做正确的事。
本文是《如何成为有福之人?》系列文章的第5篇。
欢迎关注我们
官网:https://zh.ligonier.org/
电报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