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比较研究》系列之:
第五十六篇,以斯帖与哈曼——被逐后的看护
一,主要经文
1,王后瓦实提惹怒亚哈随鲁王。
【斯1:1】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斯1:10】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斯1:11】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斯1:12】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斯1:16】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斯1:17】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斯1:18】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斯1:19】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斯1:20】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斯1:21】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斯1:22】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2,以斯帖被召入宫成为王后。
【斯2:5】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
【斯2:6】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约雅斤”)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
【斯2:7】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斯2:8】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
【斯2:9】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侍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斯2:10】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斯2:11】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并后事如何。
【斯2:15】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斯2:16】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
【斯2:17】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斯2:18】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斯2:19】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
【斯2:20】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3,莫底改救王性命立功被记入史册。
【斯2:21】当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
【斯2:22】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
【斯2:23】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4,哈曼企图灭除犹太人。
【斯3:7】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
【斯3:8】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
【斯3:9】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斯3:10】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
【斯3:11】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
【斯3:12】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
【斯3:13】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
【斯3:14】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
【斯3:15】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5,以斯帖开始营救行动。
【斯4:13】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斯4:14】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斯4:15】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
【斯4:16】“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斯4:17】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斯5:1】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
【斯5:2】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斯5:3】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斯5:4】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斯5:5】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斯5:6】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斯5:7】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斯5:8】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斯5:9】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斯5:10】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
【斯5:11】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
【斯5:12】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斯5:13】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斯5:14】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作了木架。
6,王赐莫底改尊荣。
【斯6:1】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斯6:2】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斯6:3】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斯6:4】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
【斯6:5】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斯6:6】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斯6:7】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
【斯6:8】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
【斯6:9】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斯6:10】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斯6:11】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斯6:12】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斯6:13】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斯6:14】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7,哈曼失算被处死,犹太人获救。
【斯7:1】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
【斯7:2】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斯7:3】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斯7:4】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斯7:5】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斯7:6】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斯7:7】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斯7:8】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斯7:9】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斯7:10】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二,故事简介
圣经《以斯帖记》像一本优美的剧本,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正邪较量惊心动魄,剧情脉络扣人心弦。整本书没有一处提到耶和华神,但明显可以看出是神自始至终在导演着这场大戏。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大波斯帝国亚哈随鲁王时期。此时正处在波斯帝国鼎盛时期,疆域囊括了从印度到古实的127个省、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犹太人在亡国被掳后,也被遣散到波斯帝国的各个省份散居。
故事从波斯帝国都城书珊王宫的一场宴会开始。亚哈随鲁王在王宫大宴群臣,传令让王后瓦实提盛装前来作陪。但瓦实提却拒绝了王命,这让专横跋扈、虚荣心极强的亚哈随鲁王极为恼怒。这本来是一件夫妻矛盾的家事,但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以米母干为首的一些众臣在一旁煽风点火,认为王后冒犯国王是一件败坏国风的政治事件,要求国王严厉惩处。随后建议颁布诏书在全国招募美少女入宫侍奉王,亚哈随鲁王就准许遵行。
犹太人末底改的堂妹以斯帖自幼父母双亡,末底改就收以斯帖为养女。在这次王室的招募中,以斯帖被招进王宫。她遵照末底改的吩咐,隐瞒了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在王宫里,她顺利通过了层层选拔,并深得太监希该的喜欢,被顺利地送到了亚哈随鲁王面前。她的美丽、温柔、知书达理和得体,赢得了亚哈随鲁王的欢心,王就很快册封她为王后代替了瓦实提。末底改此时也在王宫侍奉,但没人知道他跟以斯帖之间的关系。
亚玛力人哈曼是一个投机钻营的政客,他用尽各种伎俩得到了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主持朝中大事。他本就痛恨犹太人,又因为末底改不肯向他屈尊敬拜,他就设计要铲除国中所有的犹太人。他向王献计说:
“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亚哈随鲁王就允准并委托他全权处理。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反犹运动了,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信仰和律法与众不同,他们只敬拜独一真神耶和华。
哈曼就拿着王的戒指,向全国颁布诏书,要铲除各省的犹太人。犹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末底改打发人向以斯帖传话,在民族同胞危难之际,要身为王后的以斯帖一定力挽狂澜拯救同胞。末底改对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以斯帖答应并吩咐城中犹太同胞为她禁食祷告。
王宫里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到规定时候,王后也不能擅自见王。以斯帖为了民族大义冒死前去见王。亚哈随鲁王心情大好,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向以斯帖伸出金杖,并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面对王的欢心和恩宠,出人意料的是,王后以斯帖并没有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而是想请王带着哈曼来参加一场王后准备的宴席。亚哈随鲁王立刻答应并传令哈曼遵行。
哈曼得到王命被邀请参加王后宴席之后,更是得意忘形飘飘然起来。他让人做了一个木架,准备在宴席上请示王要把末底改挂在木头上处死,以此来再次树立自己的朝中权威。
末底改在王宫侍奉王的时候,曾经偶然发现两个卫兵想要谋害王的阴谋,就将此事告发,后来经过调查情况属实,末底改因救驾有功被记入史册。
恰好就在以斯帖要宴请哈曼的前一天晚上,亚哈随鲁王失眠了,他睡不着觉就起来翻阅史册,看到了末底改曾经救过自己的功劳记载。当得知末底改还在王宫里做一个小仆役的时候,他就打算重赏末底改并给他极大的尊荣。
第二天,在王后以斯帖的宴会上,哈曼还没来得及请示王要处死末底改的事,王先开口问了哈曼一个问题:“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
哈曼心里美滋滋地想到,王喜悦的人当然就是自己了,于是他就说:
“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太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这突如其来的翻转让陶醉在自我编织美梦中的哈曼惊掉了下巴,他开始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局势发生了转机之后,王后以斯帖不失时机再次邀请王带哈曼参加自己的宴席。在宴席上,亚哈随鲁王越发喜爱以斯帖,再次承诺要赏赐以斯帖,即便是要半个江山也会给她。
王后以斯帖看到时机成熟,就将自己的身份和犹太人要遭受毁灭的事和盘托出,求王拯救自己的同胞,并除去自己的仇敌。
【斯7:5】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斯7:6】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亚哈随鲁王既然答应要赏赐以斯帖,但先前的事情又是自己准许哈曼行动的,正在两难之间,王见哈曼甚惊惶,便大怒,他起来离开席位出去了。惊慌失措的哈曼此时已经完全乱了阵脚,他伏在王后以斯帖所靠的榻上近身向王后求情。这一幕恰好被返回的王看到,正愁无法下台的王看到哈曼竟敢在王宫轻慢王后,实在是大逆不道。于是王当即下令把哈曼挂在他自己为末底改所做的木架上。
亚哈随鲁王任命末底改代替哈曼出任宰相,颁布诏书撤销哈曼原来迫害犹太人的行动,并将哈曼的十个儿子处死,犹太人从此开始庆祝普珥节。
本篇我们以“被逐后的看护”为主题,来思考《以斯帖记》带给我们的灵性启示。
三,灵意思考
1,从《以斯帖记》看神的作为—-偶然与必然之思考。
圣经里面几乎找不到像《以斯帖记》这本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神的其他书了,然而整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从头至尾无一不是神在亲自导演和操控。仔细研读本书,从中领悟我们人生诸多的看似偶然性的经历,实则都具有不可逆转的必然性,无论是挫折、苦难还是运气、福报,实则都是冥冥之中神的掌管。
第一,神的预备——每个环节都不能少。
环节一:王后瓦实提抗拒王命,丢掉王后名份。严苛的波斯王宫规矩和专横跋扈亚哈随鲁王的脾性,身为王后的瓦实提不可能不知道;在大宴群臣的王宫宴会上,直接当众拒绝王命会带来什么影响,她应该很清楚;然而,这一切都极不正常地发生了。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脑子进水的极不正常的偶然事情时,在神那里其实都是必然。
环节二:以斯帖与末底改的关系、以斯帖被选入宫、她被太监喜欢和关照、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随后被亚哈随鲁王特别喜欢并册立为王后,这一切看似幸运的事,实则是神按照提前写好的剧本在导演,是必须要发生的必然结果。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绝大部分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所谓的运气和福报,实则都是满满的恩典。
环节三:末底改作为一个守王宫城门的宫廷仆役,他何以能够得知刺杀国王的消息并及时报告,从而立下大功而被记入史册。这个情节实在太过偶然甚至荒诞,但神就是这么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在王那里大得尊荣,并戴上王的戒指取代哈曼成为宰相。
环节四:亚哈随鲁王不正常失眠之夜,使他从史书中发现了末底改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这大恩还一直没有报答,亏欠之情恰巧发生在王后以斯帖的宴会前夜。无巧不成书正是戏剧追求的效果,岂不知唯有神才是最优秀的剧作家。
第二,神的鼓励——在祂没有难成的事。
哈曼要在整个波斯帝国127个省内迫害和屠杀犹太人,而且这是经过了王同意的。王命不可改,这是专制帝国一条铁律,即便是错了也要执行到底。于是,这个极大的难题就交在了王后以斯帖的身上。
首先是末底改以养父的身份全力推动。他托人向以斯帖传话,要求她务必要尽全力发挥作用来影响王改变成命,甚至对她用了命令的口气,也看到了她之所以能够成为王后就是神为她安排来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于公于私于己于神于人,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斯帖并没有因为成了王后而忘了同胞,也没有因为身份改变而轻慢末底改,她仍然保持谦卑、顺服和善良的本性。她深知责任重大,依靠自己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于是就让末底改发动犹太同胞为她禁食祷告。这个举动充分说明以斯帖是一个敬虔、属灵、信心坚定的人。
首先,摆在以斯帖面前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抢占时机。一边是哈曼磨刀霍霍向犹太人举起了屠刀,一边是以斯帖没有机会说服王,甚至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在王宫里,如果没有被王召见,即便是王后也不能违反规例自行见王。以斯帖再也不能等待了,她必须要冒死违规去见一次王。在三个昼夜的禁食祷告后,她抱着“死就死吧”的心态去违规见王。
让以斯帖没有想到的是,喜怒无常不可捉摸的亚哈随鲁王见到王后以斯帖,非但没有责怪,而且还大为喜悦,向她伸出金杖,并承诺求什么都可以答应,即便是半个江山都会给。
其次第二个难题是怎么求王的问题?直接求王收回成命显然是不可能的;说出自己是犹太人身份还极有可能落一个欺君之罪惹祸上身;以仁慈爱民的名义似乎对这位暴君更是不会有任何作用。那么见了王之后到底该怎么求王?圣经并没有交代以斯帖的心理活动,她究竟如何想到采用邀请哈曼赴宴这种方式以及宴会上怎么切入正题,这些都没交代。试想一下,如果不发生亚哈随鲁王失眠之夜发现末底改的救恩之事,这个宴会究竟有什么意义,实在无法预料。哈曼想在宴会上请求王处死末底改,王要在宴会上重赏末底改,这两件事是三方都不知情的,以斯帖只是提供了一个宴会平台,究竟这台戏怎么唱,也只有神才知道。
接下来的剧情高潮是在以斯帖王后第二次宴会上。这一次怎么见王的过程省略了,宴会上她看到王又一次高兴承诺给她重赏,再加上她已经看到局势发生了转机,于是就大胆提出自己的请求:说出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也诉说了自己同胞遭受危机的冤情,求王拯救自己的同胞并惩罚仇敌。
既然王已经应许愿将半个江山赏赐她,那么这个请求就不能不答应了。但当以斯帖当面指出哈曼就是诬陷自己和同胞的仇敌时,亚哈随鲁王显然有点为难了,因为哈曼的行动是他允许的,王的命令如何能朝令夕改呢?左右为难使他离开席位走了出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神再一次出手了:惊慌失措的哈曼一下子乱了方寸,他竟然忘了君臣礼仪,扶着王后的座椅近身请求以斯帖放过他。这个大逆不道的举动恰好被回来的亚哈随鲁王看到了,他立刻怒气冲天,命令人直接把哈曼拉出去挂在了他为末底改所做的木架上。就这样,这个看似不可逆转的事在神的推动下轻易就做成了。
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看到以斯帖如何进行精密布局和计划,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她的做法实在是漏洞百出,一点都没有把握。这就像以色列人吹着号角绕耶利哥城七圈就能使城墙倒塌一样。我们只能相信,她只是相信祷告的力量,在祷告中她得到了启示,她只能照着启示去做,至于能不能成功,她没有考虑也无需考虑,因为她已经完全仰望和交托了。
第三,神的幽默——哈曼把自己钉在了木架上。
我们的神不但是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祂更喜欢幽默,祂更懂得让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令人窒息的关键时刻,突然发生翻转;更喜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恶有恶报的启示更加深入人心。
在第一次宴席上,当哈曼听到王要重赏他最喜爱的人并赐予极大尊荣的时候,他一点也不谦虚地认为自己百分之百就是王心目中那个最喜爱的人,他完全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因为满朝文武中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他的了。于是,他就向王建议王在当时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耀。
“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穿王服、戴王冠还要骑御马,还要在大街上公开宣告,这可是带有僭越意味的找死行为啊,可见哈曼此时已经膨胀到昏聩的地步了。然而,对末底改救命之恩没有报答的亏欠之情,让王此时产生重重回报的想法,所以他就一口答应了,并让哈曼亲自去执行。正在做着美梦的哈曼一下子从云端里突然摔了下来,他此刻的震惊、失落和恐惧是可想而知了。
神的幽默还没有完。哈曼为了显扬自己权威,想通过处死末底改来进一步实现。他命人为末底改做了一个木架,要把末底改吊死在木架上还要游街示众。而这个木架恰恰让自己给用上了,他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木架并且亲手把自己钉死在木架上。“不作死就不会死”,“自作孽不可活”,咱们中国人常说的这话也是符合圣经真理的。
2,王后以斯帖的形象带给我们哪些属灵启示?
以斯帖是圣经里面一位美丽大方,温柔善良、敬虔谦卑、礼仪得体、善解人意、机智勇敢的女性,也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拯救民族危亡的民族英雄。在男权统治的社会,在被掳为奴的外邦,在尔虞我诈充满凶险的王宫,她面对的是一个专横暴戾无法琢磨的国王。然而,就这么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柔弱女子,凭借着信心的力量却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同胞于水火。时至今日,皇后以斯帖和宰相末底改的陵墓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伊朗境内,世代受到伊斯兰教信徒及伊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我们拿以斯帖与同样是王后的耶洗别和亚他利雅来比较,就可以看得出,心中有没有对耶和华独一真神的信奉,其人生境况和生命质量之反差是何其巨大。
第一,谦卑和顺服必蒙神的祝福。
经文中直接描写以斯帖信心的地方并不多,但耶和华独一真神的信仰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生命和灵魂,也使得她的人格魅力迸发出耀眼亮光。
父母双亡和被掳流浪的人生境况,使得以斯帖从小就养成了敬畏、谦卑、顺服和善良的品行。她凡事都听从堂兄末底改的话,凡事都祷告寻求神的旨意。她相信一切都会有神的保守和看护,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神,无论怎样都要接受。这种完全信靠的生活态度,表面看似乎有些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和逆来顺受,实则是全然交托的平安和喜乐。
以斯帖的人生表面看来几乎全都是身不由己的一叶浮萍,她的成孤儿、被收养、被掳流亡、被招入宫、成为王后、拯救同胞等等,所有这一切似乎都与她自己无关,但却又是她实实在在的经历;她似乎并没多大努力,也从不刻意而为之,她仅仅是从本性出发而行,却干出了改变历史拯救同胞的伟大壮举。她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凡一切信靠交托耶和华神的人必蒙祝福。
我们每个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依靠自己,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想要凭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别人。但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神,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还不由自主逆神的旨意而行。于是,我们越是折腾也就越在给自己挖坑,就像哈曼一样,最后硬是把自己钉死在亲手所做的木架上。
第二,美丽和善良谱写精彩华章。
以斯帖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美丽和善良。因着她的美丽和善良,她才被选入王宫,她才被太监喜欢,她才被破格送到王的面前,她才被王特别喜爱并册封为王后。美丽是她外在的形象,善良是她内在的美丽,她完全活出了上帝赋予女人的美善标准,这个美善可以征服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哪怕是当时的世界之王——征服世界的亚哈随鲁王也不得不被她征服。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帝创造男人是为了征服世界,创造女人是为了征服男人。这话虽然不是圣经里面的,但用在以斯帖和亚哈随鲁王的身上倒是蛮贴切的。
以斯帖的美丽绝不仅仅是外表容貌的美丽,她的美丽是温柔、体贴、顺服、敬畏、谦和、礼让、机智、勇敢,她不贪慕虚荣,不顺从肉体,不恃强凌弱,不畏首畏尾,这些都是真正有信仰灵魂丰满的人的基本特征。她的这些特有人格魅力是原来的王后瓦实提完全不具备的,上帝把这么一个魅力四射的女人送到了亚哈随鲁王面前,难怪他不由自主地愿把大波斯帝国半个江山赏赐给以斯帖。
第三,使命和担当成就人生辉煌。
以斯帖的伟大绝不能停留在讨王欢心这个层面上,如果仅仅只靠美色讨王欢心,那她就跟历史上那些祸乱朝纲的红颜祸水没什么区别了,她的结局就绝不会成为圣经里面的以斯帖了。以斯帖的伟大在于她勇敢地担负起耶和华神赋予她特殊的历史使命,正如末底改劝她的话:
“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这位既是堂哥又是养父的末底改对她说的这番话实在有力:别忘了你也是犹太人;你不能因为自己在王宫得宠就丢失民族大义;你能成为王后就是神要你今日发挥作用的;你若不拯救犹太人神还会使用别人拯救,到时我们全家就有祸了。
一向敬虔的以斯帖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她一点把握也没有,所能做的就是禁食祷告,祈求耶和华神的相助。其实,神对她也就这么一点点要求,她只需要顺服就行了,一切按照圣灵的感动而行,这件扭转乾坤的伟大历史壮举就这么成就了。
第四,机智和勇敢助推力挽狂澜。
以斯帖的机智和勇敢主要体现在她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上。身受王恩而享受荣华富贵的以斯帖完全有理由以无法改变王的成命而拒绝蹚这趟浑水,因为这里面的风险实在太大。一是劝说不成会落一个后宫干政的骂名,因此会失去宠爱而丢失一切;二是说出自己犹太人身份会犯下欺君之罪;三是违背王宫规例去见王轻则招骂,重则丢失性命;四是明知亚哈随鲁王的习性,王命既出是绝对不会更改的,如此劝说几乎没有一点成功的把握。权衡利弊,以斯帖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但是,以斯帖没有看中王后的位置和现有的荣华富贵,她甚至把自己的生死都看淡了,她只知道拯救同胞是耶和华神的旨意,既然是神的旨意,那就必须要服从,在神没有难成的事,神要出手那就一定成功。有了这份难得的信心,以斯帖行动的整个过程是平静和淡定的,她没有恐惧、没有犹豫、没有患得患失的纠结,一切都是气定神闲稳操胜券。一个柔弱女子居然力挽狂澜干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
3,从犹太人苦难历史看神的作为——赶逐与看护之思考。
很多人不明白,既然犹太民族是上帝拣选的民族,为什么这个民族又是所有民族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一个民族?难道被上帝拣选不蒙祝福反遭诅咒吗?纵观犹太民族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一直处在“被逐与看护”之中。那么,上帝究竟要通过犹太人“被逐与看护”向我们启示什么真理呢?
第一,犹太民族历史就是一部“流浪”与“回家”不断重复的历史,其苦难和荣耀一直在见证着上帝的同在。
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被上帝从迦勒底吾珥呼召来到迦南,作为外来人,他的家族在迦南地开始了寄居时代;到了以色列时期就带领全家人下到埃及,又在埃及为奴430年;然后又兴起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士师时代的三百年,是以色列人和迦南原住民反复征伐的三百年,到了撒母耳时代开始进入王国时期;经过120年的联合王国又进入到南北分裂时期;然后北国以色列经过209年于主前722年亡于亚述,南国犹大经过345年于主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帝国。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主权国家,直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两千六百多年,他们就一直被赶逐在世界各地,在各民族之间被抛来抛去,他们遭受了数不尽的迫害和屠杀,单单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被杀的就有600多万人。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上帝一直在看护和保守着犹太人。一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民族,在失去家园两千多年并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居然还能神奇地保留他们的民族文化,居然还一直充当着世界大佬,在经济、政治、科技、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遥遥领先,居然能够再度复国,这不可思议的神迹圣经早就给出了清楚答案:
【申30:3】那时,耶和华你的 神必怜恤你,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耶和华你的 神要回转过来,从分散你到的万民中将你招聚回来。
【申30:4】你被赶散的人,就是在天涯的,耶和华你的 神也必从那里将你招聚回来。
【申30:5】耶和华你的 神必领你进入你列祖所得的地,使你可以得着;又必善待你,使你的人数比你列祖众多。
第二,因罪恶而被赶逐“流浪”,因苦难而盼望“回家”,这就是上帝通过犹太民族向人类揭示人类与上帝关系的现状。
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一直是因犯罪被惩罚和赶逐而到处漂泊流浪,在经受了极大苦难之后就深深反思自己的过犯,开始认罪悔改,重新仰望和回归神的怀抱。士师时代就有连续六次这样的大循环,王国时代的一千年也是不断上演这样的循环,直到彻底亡国被掳。回归以后经历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敬虔复兴,形成了以律法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犹太教。然而,犹太教逐渐发展成为虚假伪善的宗教教条,使得看似敬虔的他们,身体虽然留在了圣殿里,心却远离了律法的本质,即爱神爱人。更为离谱的是他们居然不认识他们日夜盼望的弥赛亚主耶稣基督,因着主耶稣向他们传播真正的天国福音,他们就以亵渎神的名义联合外邦人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后的犹太人就再一次被赶逐到世界各地,遭受到更大更多的苦难。
因罪恶而远离上帝,因远离上帝而遭受苦难,因苦难而反思己过从而认罪悔改,因悔改而蒙神看护和保守,这是圣经里面神的选民犹太人反复循环的历史悲剧。那么这样一种模式又何尝不是圣经以外全人类历史的循环模式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这就是人类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其实这一切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个“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真理。这个浩荡真理就是天道,也就是上帝本身。敬畏和遵行神的旨意也就必然蒙福而兴旺发达,违背上帝旨意就必然失败。陷入罪恶就必然离弃上帝而被赶逐流浪,认罪悔改就重新回到上帝怀抱而蒙祝福。这就是圣经通过犹太人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第三,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就是一场“赶逐中的看护”,“赶逐”的是罪恶,“看护”的是罪人。
圣洁慈爱公义美善的上帝是绝对无法容忍犯罪的,祂憎恶罪恶却又怜爱罪人。所以,整本圣经一直都是对人类的拯救。拯救人类的核心就是要铲除罪恶,唯有彻底灭除罪恶,人也就愈发完全而回到上帝身边。
上帝对以色列选民的拯救一直是采用一种分别为圣的办法,即让他们远离世界的污染,远离外邦人,不允许同外邦人通婚和杂居,其核心就是要他们保持信仰的纯洁。犹太人的软弱和犯罪,每一次也都是因为接纳和敬拜了外邦人的偶像才使得他们不可逆转地陷入污秽和败坏,以致于招致上帝的惩罚越来越严重。但慈爱的上帝无论多么严厉惩罚,也都是一种治病救人的管教,祂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看护和保守着祂的百姓。正如《以斯帖记》对百姓的看护一样,“赶逐中的看护”一直是上帝对待犹太人的恩典。
此外,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赶逐中的看护”也是上帝对待全人类的恩典。当人类根本无法胜过罪恶而自救时,上帝就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亲自担当人们的罪过,用自己的无罪之身作人的赎罪祭,这就是十字架救赎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