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比较研究》系列之:
第二十七篇,巴西莱和示每——君子和小人
一,相关经文:
1,示每咒骂大卫:
【撒下16:5】大卫王到了巴户琳,见有一个人出来,是扫罗族基拉的儿子,名叫示每。他一面走一面咒骂,
【撒下16:6】又拿石头砍大卫王和王的臣仆;众民和勇士都在王的左右。
【撒下16:7】示每咒骂说:“你这流人血的坏人哪,去吧,去吧!
【撒下16:8】你流扫罗全家的血,接续他作王,耶和华把这罪归在你身上,将这国交给你儿子押沙龙。现在你自取其祸,因为你是流人血的人。”
【撒下16:9】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对王说:“这死狗岂可咒骂我主我王呢?求你容我过去,割下他的头来。”
【撒下16:10】王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呢?他咒骂,是因耶和华吩咐他说,你要咒骂大卫。如此,谁敢说你为什么这样行呢?”
【撒下16:11】大卫又对亚比筛和众臣仆说:“我亲生的儿子尚且寻索我的性命,何况这便雅悯人呢?由他咒骂吧!因为这是耶和华吩咐他的。
【撒下16:12】或者耶和华见我遭难,为我今日被这人咒骂,就施恩与我。”
【撒下16:13】于是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往前行走。示每在大卫对面山坡,一面行走一面咒骂,又拿石头砍他,拿土扬他。
【撒下16:14】王和跟随他的众人,疲疲乏乏地到了一个地方,就在那里歇息歇息。
2,大卫饶恕示每:
【撒下19:18】有摆渡船过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过约旦河的时候,基拉的儿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
【撒下19:19】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记念,也不要放在心上。
【撒下19:20】仆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约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来迎接我主我王。”
【撒下19:21】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说:“示每既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不应当治死他吗?”
【撒下19:22】大卫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使你们今日与我反对呢?今日在以色列中岂可治死人呢?我岂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吗?”
【撒下19:23】于是王对示每说:“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3,巴西莱送大卫过约旦河:
【撒下19:31】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要送王过约旦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旦河。
【撒下19:32】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
【撒下19:33】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
【撒下19:34】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撒下19:35】仆人现在八十岁了,还能尝出饮食的滋味,辨别美恶吗?还能听男女歌唱的声音吗?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
【撒下19:36】仆人只要送王过约旦河,王何必赐我这样的恩典呢?
【撒下19:37】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
【撒下19:38】王说:“金罕可以与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你向我求什么,我都必为你成就。”
【撒下19:39】于是众民过约旦河,王也过去。王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巴西莱就回本地去了。
4,大卫的临终遗言:
【王上2:7】你当恩待基列人巴西莱的众子,使他们常与你同席吃饭,因为我躲避你哥哥押沙龙的时候,他们拿食物来迎接我。
【王上2:8】在你这里有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我往玛哈念去的那日,他用狠毒的言语咒骂我,后来却下约旦河迎接我,我就指着耶和华向他起誓,说:‘我必不用刀杀你。’
【王上2:9】现在你不要以他为无罪,你是聪明人,必知道怎样待他,使他白头见杀,流血下到阴间。”
二,人物简介
大卫在押沙龙叛乱逃离耶路撒冷之后,先是因户筛的计谋成功破坏了亚希多弗的追杀计划,打乱了押沙龙的战略部署,为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后就带着随从往玛哈念赶路。路上遇到了一个便雅悯支派的扫罗族人名叫示每,他看到了仓皇出逃的大卫就落井下石地咒骂他,指责大卫是灭亡扫罗王的凶手,今日之落败是罪有应得,并用石头砍他,用灰土扬他。大卫的手下亚比筛要去杀他被大卫阻止。大卫说:我的儿子都背叛我,这个示每的咒骂也是来之耶和华,要么是惩罚我,要么是施恩于我。
大卫一行来到了玛哈念,那里的一个大富户名叫巴西莱,他十分同情大卫的遭遇,为大卫一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和大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大卫平定了押沙龙叛乱之后,巴西莱带着一个仆人金罕一直送大卫过了约旦河。大卫要报答巴西莱,希望巴西莱跟他回耶路撒冷,为他养老送终。已经80岁的巴西莱拒绝了大卫的好意,说自己帮助大卫是出于道义,并不是为了报答,他让仆人金罕去服侍大卫,自己甘愿默默无闻老死在家乡。
大卫过了约旦河之后再次遇到了以前咒骂他的示每跪在地上迎接他。示每在得知大卫王胜利凯旋而归之后,知道自己以前咒骂大卫为自己闯下了大祸,就赶紧在路上跪地求饶,承认自己以前咒骂大卫是无知愚蠢的错误,希望大卫饶恕他的死罪。大卫本来也没有打算追究他,这时就向他保证,必定不会杀他。
又过了许多年,大卫临终时向所罗门王留下遗言,要求所罗门善待巴西莱的后代,也不要放过示每。所罗门后来都帮大卫完成了心愿。
这个故事的主角仍然是大卫,但我们不在这里研究和分析大卫。这里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和小人”的评判标准,重点就巴西莱和示每的比较研究来思考中国君子文化和圣经真理之间的相通之处和根本区别。
三,灵意思考
1,巴西莱和示每生命质量的比较分析:
这个故事中巴西莱和示每没有任何交集,但圣灵通过大卫在押沙龙叛乱逃亡过程中的一去一回,把两人的品质形象完全展示出来了,启示我们基督信仰对生命质量的重要作用。
第一,从示每和巴西莱的性格比较,看信仰对生命质量重要影响:
这个示每按中国传统文化评价是一个标准的小人:他仅仅只站在便雅悯支派扫罗族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是大卫夺了扫罗的江山,这是无知的偏见;他看到落难中的大卫就以为自己可以为本支派和扫罗出口恶气,这更是自不量力的愚蠢和猖狂;他以为靠自己恶毒的咒骂和撒泼式砍石扬灰就能够给大卫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骂街泼妇的血气情欲冲动;与他那种嚣张跋扈的气焰相反的是摇尾乞怜、苟且偷生,当大卫胜利凯旋之后,他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脊梁直不起来了,膝盖跪地了,承认自己有眼无珠,只祈求饶他不死。他为什么没看到大卫是耶和华神膏立的王呢?为什么没看到大卫是合神心意的好王呢?为什么没看到大卫对以色列建立的丰功伟业呢?为什么没看到大卫的仁慈、宽容、怜悯和公义呢?为什么对儿子弑父篡国不加谴责反而赞同呢?为什么对落魄中的大卫王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呢?从这些“为什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示每完全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是非观的人,是一个没有素养没有智慧的人。
与示每恰恰相反的是巴西莱,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评价,巴西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他仰望星空,知道大卫是耶和华神膏立的王;他明察秋毫,深知大卫凡事依靠神,是合神心意的好王;他客观公正,对大卫为以色列民族立下的赫赫战功无比钦佩;他是非分明,对押沙龙叛乱深恶痛绝;他慷慨大方,对困境中的大卫倾囊相助;他施恩不图报,也不求荣华富贵,对大卫王的感恩报答善意拒绝;他远离世俗红尘,宁愿默默无闻终老乡野,也不愿凭功登堂王宫,闻达于朝野。
圣经使用对比的手法,把示每和巴西莱的生命质量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其一是示每的落井下石和巴西莱的雪中送炭之对比;其二是示每的嚣张跋扈和巴西莱的谦恭有礼相对比;其三是示每的苟且偷生和巴西莱的施恩不图报相对比。通过对比,两人的生命质量因着信仰差异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巴西莱送大卫过约旦河属灵寓意的思考:
圣经里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上帝分开水走干地的神迹。第一次是过红海走干地,上帝把红海分开,让以色列人走过去,却把埃及的追兵淹死在红海里。第二次是过约旦河走干地,上帝把汛期激流的约旦河水分开,让以色列人过约旦河。埃及是罪恶世界的代表,出埃及就是脱离罪恶世界,但有一道波涛汹涌的红海阻挡了出埃及之路,红海对于决心仰望上帝脱离罪恶的人来说就是洁净罪身之海,是脱离罪恶分别为圣之海;对于阻挡人们追求信仰信靠上帝的人来说就是死亡之海。而约旦河则是一条属灵属世的楚河汉界。雅各(以色列)的哥哥以扫是属世的代表,他的后代以东人都住在约旦河以东,并且在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程中屡次三番地阻挡和破坏。所以圣经里能否过约旦河具有能否战胜个人血气情欲的属灵意义。
巴西莱虽然住在约旦河以东,但他却是一个完全属灵的人,他执意要送大卫过约旦河,并可以自由穿梭约旦河两岸,这蕴含了肉体血气、老我情欲这道阻挡灵命成长的激流险滩对他已经不存在了的属灵寓意。而示每虽然住在约旦河以西,但他却完全是一个属世的人,他的身体虽然过了河,但他的灵魂和生命却永远留在了约旦河以东。
在信仰道路上,无论是过红海还是过约旦河,都必须是我们的精神、心灵和生命过去了,而不仅仅是身体过去了。第一代以色列人过了红海却无法进入迦南地,因为他们没有信心;犹太人虽然过了红海也过了约旦河,但只是身体过去了,他们属灵的眼睛瞎了,连他们日夜盼望的弥赛亚主耶稣基督也不认识,而且还钉死了祂,所以他们仍然无法进入永恒的安息。今日教会中许多基督徒,他们虽然口头上承认主耶稣基督的救恩,但他们既不愿意脱离世界的罪恶,又不无法胜过自身的罪恶,他们虽然身在教会,却是既没有“过红海”也没有过“约旦河”。只有认信了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救恩,并把生命主权交托给耶稣,并真心实意跟着主耶稣基督背十字架,并结出圣灵果子的人,这才算是真正的既过了“红海”又过了“约旦河”。
第三,巴西莱和示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和小人”的联系:
巴西莱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高瞻远瞩,谦卑平和,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不求闻达,不谋荣华,施恩不图报,居功不求赏,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的人格魅力完全符合中国人所崇尚的君子形象。
示每则心胸狭隘,阴暗扭曲,井底之蛙,鼠目寸光,落井下石,飞扬跋扈,血气冲动,口舌争雄,摇尾乞怜,苟且偷生,无是非明辩之心,有愚妄猖狂之性,此等形象完全符合中国人心目中卑鄙无耻的小人形象。
有关“君子和小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圣经真理中的“义人和罪人”其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我们在下面进行详细探讨。
2,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和小人”与圣经中“义人与罪人”相通之处的比较研究:
汉武帝以后,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学》“八目”可以概括儒家道统思想的主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即探求真理,“致知”即明白真理,“诚意”即谦卑敬畏,“正心”即公正无私,“修身”即修身养性,“齐家”即治家有道,“治国”即为国家建功立业,“平天下”即为苍生百姓谋幸福。北宋思想家张载更是留下了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道家的返璞归真相反,“内圣外王”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至高境界。这些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君子”文化的深厚土壤。
“正人君子”还是“卑鄙小人”是中国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无论是对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是普通小百姓,都可以给他打上这个标签。所以皇帝最害怕的是史官,最害怕把他们的丑事记入史册遗臭万年。
“君子和小人”的判断依据就是儒家的道统思想,也就是《大学》“八目”的践行情况。如果排除了经过包装的“伪君子”,我们的“君子和小人”实在跟圣经里面的“义人和罪人”有相当多的交集。
第一,从生命质量驱动的源头比较: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这是说君子徇天理,上达达于天道,高瞻远瞩,志存高远,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公义、美善和慈悲;小人徇人欲,下达达于器,苟活于物欲,满足于享乐,追求低层次的利益和荣誉,陷于缺乏和虚空的循环深渊不可自拔。这实际上已经触摸到人生目的这个根本问题了,即为谁而活和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了。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这是说天不会因为人不喜欢寒冷而停止了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不喜欢辽远而停止了广阔,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嚷而停止了义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基督徒必须首先是一个战士,必须要刚强壮胆,必须要坚定信心,必须要如鹰展翅上腾,靠主得胜。
苏轼说:“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即君子所要获取的是比眼前利益更大的利益,所以必定会有所等待;所从事的是比世俗更大的事业,所以必定要忍耐。这似乎就是在说我们基督徒的生命。我们是要追求天国的荣耀,永恒的福气,现在就必须要背十字架,必须要钉死世界的罪恶和自身的罪恶,忍耐和等待成为我们基督徒必修的功课。
明代薛萱说过:“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君子有上达于天的浩然正气,此乃煌煌天道之气,威风凛凛之气,不卑不亢之气,无私无畏之气,不胜其大之气;小人是下达于器之猥琐邪气,此乃肉欲自满之气,苟且偷安之气,蝇营狗苟之气,恃强凌弱之气,不胜其小之气。人活一口气,气节是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圣经说,上帝用泥土造人,然后吹了一口气,人也就有了上帝的形象。能够持守上帝形象的必然会具备浩然之正气;只为肉体情欲而活的,也就丧失了上帝的灵气,人也就成了纯粹的卑贱的泥土般的行尸走肉。
中国的君子文化虽然也触摸到上帝的天道法则,但都是强调靠自己行为克制欲望、修炼身心、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但人靠自己是无法得胜罪恶的,所以,儒家的道德教化基本都停留在典籍书本里,行出来的要么是腐儒的愚忠,要么就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还是圣经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生命的源头,以及得救重生的唯一道路。
《约翰福音》第四章耶稣精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4:13-14)
人生意义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没有一个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耶稣振聋发聩的讲道:“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约14:6-7)
第二,从生命质量的现状来比较:
其一,从生命质量常态来看: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说身处困境了。
《马太福音》第五章讲道: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
耶稣又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23)
《腓力比书》第二章讲道: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 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3-16)
人之所以胸怀坦荡,那是因为心里有一盏明灯,这光明来自于神,不仅照亮了自己,还要驱除世界的黑暗。基督徒就是要做光做盐,给世界带来光明,给社会带来美好。
孔子又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是在为人处事态度上的差异:君子在顺风顺水之时也不会骄傲放纵,小人常常飞扬跋扈却不得平安;君子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常做善事,小人则依仗才华无恶不作。
《诗篇》第一篇写到:
【诗1: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诗1:2】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诗1:3】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诗1:4】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诗1:5】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诗1:6】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君子泰而不骄,挟才为善;小人骄而不泰,挟才为恶。义人是不从恶人之计,不站罪人之道,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唯独昼思夜想耶和华的律法,所以必然如栽在溪水旁的树木永不干枯,尽都顺利;而恶人则必像糠秕被风吹散。这就是有信仰和没信仰的生命常态和结局。
其二,从生命质量价值取向来看: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代那位被灭十族的大儒方孝孺说过:“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淮南子·缪称训》讲道:“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这些都是指君子和小人在“义”和“利”选择方面的根本区别。君子看重道义,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道义和利益,是衡量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论到“义和利”的关系时明确指出:
【太6:19】“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太6:20】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太6:21】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太6:24】“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 神,又侍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
在论到那个有钱的财主时哀叹道:有钱人进天国要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
这都是在讲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境界。
其三,从生命质量的影响力而言: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说,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待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结党营私。
欧阳修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君子之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是靠心灵、情感和理想信念联接起来的;小人之间是同利相驱的朋友,是靠互惠互利及合作共赢连接起来的,有利即是朋友,有害则成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登山宝训中,耶稣讲述神的大爱:“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39-48)又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5-15)
我们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人间圣贤无论多么高尚的行为,与神的大爱相比,境界之高下立马相形见绌,不可企及。
第三,从生命质量发展趋势来比较:
孟子说:“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宋代思想家胡宏说过:“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这些都是说,君子只有远虑没有近忧,高瞻远瞩,思虑布局战略部署和远景规划,而对于每天发生在身边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小人则完全相反,整天为蝇头小利患得患失,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而对于长久规划则从无考虑。
君子以高德大贤处世,所以不在乎有没有权势地位,无欲则刚,无私无畏,如悬崖峭壁之松柏,凌风展伟岸雄姿;小人则为权势利欲所捆绑,故患得患失,蝇营狗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耶稣说:
【太6:25】“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太6:26】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太6:27】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
【太6:28】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
【太6:29】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太6:30】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 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太6:31】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太6:32】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太6: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太6:34】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人生是一个帐篷,地上只是一个驿站,我们的归宿是在天上,我们的方向是登天梯行天路。所以,基督徒藐视人间的一切苦难,把为主殉道作为最高的荣誉。喜乐平安是基督徒人生的主旋律,这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信心,是来自于主耶稣的护佑和同在,是来自于罪得赦免的安宁,是来自于成为天父后嗣回归神家的盼望……
概括起来比较一下:
按照君子文化来看:君子勇于担当,小人常辩己错;君子总是谦让,小人气焰嚣张;君子看人优点,小人常看人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常播人短;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小肚鸡肠;君子财路取正,小人常暗弄假;君子怜惜弱者,小人专喜嘲贬;君子喜欢帮人,小人只会推井;君子经常反思,小人只会怪人;君子行为高尚,小人品行拙劣;君子暖如春风,小人冷似霜雪。
按照圣经真理而言:“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3-8)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5:22-23)
3,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与小人”与圣经“义人与罪人”不同之处的思考:
第一,源头上探求与启示的区别。
一个是来自于人的求索,一个是来自于上帝直接的话语;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一个是自上而下的直截了当的宣告;一个是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一个是道成肉身来到人间,要驱散阴霾,拯救灵魂;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第二,动机上治理和普世的区别:
君子文化在动机上是“存天理,灭人欲”,目的是为了治理好社会秩序,实现理想中的大同愿景。圣经真理则是一种普世启示,启示世人认识神,认识人,认识罪,接受救赎。一个是人治,一个是天启;一个是建立地上的国度,一个是建立天上的国度;一个是借助于儒道、君子、明君和体制来实现,一个是走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道路;一个是一国一族实现太平盛世几十年,一个是耶稣基督做万王之王,实现永恒的国度。
第三,修为上靠人和靠神的区别:
君子文化想要实现的“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必须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八目”程序来实践,而任何一个步骤都必须要靠人自己的修行才能实现。结果是圣贤大儒都基本无法成王成帝,那些靠铁血刀枪爬到皇帝宝座的大都是流氓政客,知识分子变成了御用文人,儒家经典变成了纸上谈兵。可怜那个穿越到西汉末年的王莽,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想把儒家理想变为现实的皇帝了,可惜“社会主义式改革”只推行了几年便天下大乱,王莽也赔上了自己的一颗人头,而且还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咒骂到今天。
圣经真理是靠神的,人人都是罪人,人靠自己的行为永远无法得救,人靠自己也无法胜过自身的罪恶。要解决罪的问题,必须与神同行,必须承认耶稣基督为自己被钉十字架,必须认罪悔改,必须交托主权,必须顺服舍己,必须背十字架,必须活出基督的形象。所有这么多“必须”似乎也都是人的行为,似乎很难实现,其实你只需要两个字——信心——就可以实现了。你只要坚定地信靠,把一切都交托给耶稣,做一个忠心的仆人,那条艰难的天梯之路也不难攀登了。
第四,效果上虚伪和真诚的区别:
儒家理想由慷慨激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最高理想,逐渐堕落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溜须拍马的御用笔客以及纸上谈兵画地为牢的愚忠腐儒,特别是宋代以后,知识分子的脊梁骨被严酷的专制集权专政压弯了,“为天地立心”成为狂妄的笑话,“为生民立命”成为漂亮的借口,“往圣绝学”变成明哲保身的权谋之术,“万世太平”成为欺世盗名的愿景名片。
圣经真理宣布对付的是罪而要救赎的是所有的罪人;“天地之心”本已由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已经设立,是人的犯罪偏离了此“天地之心”;“生民之命”本属于上帝,亦由上帝大爱权能之手托管,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那句“成了”,已经庄严宣告完成“为生民立命”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了;圣经是开天辟地的“往圣绝学”,只需潜心研读,躬行践履,无需添加一字或减少一划;“万世太平”必须是耶稣基督在末日审判之后成为万王之王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来。
第五,结局上失败和得胜的区别。
儒学道统思想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同样要对付的是罪——世界的罪和自身的罪。它仅仅提供了一套道德标准,道路和途径都只能靠自己个人修为去实现。人如果凭着拥有美好理想就能实现美好社会的愿景,那么全人类早都进入共产主义了,因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人都向往的。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憧憬任何时代都有,但一旦遭遇撒但掌权的黑暗势力,就立刻会土崩瓦解。儒家道统之所以能够长期被统治阶级所推崇,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美妙,根本无法拒绝,但做起来也很巧妙,罪性丑陋经过精心包装显得特别漂亮。经过两千多年不断精心设计和重新改造,儒学已经成功地从教化之学演变为包装之学。
圣经真理则是一整套完整的由上帝亲自计划并推动实施的救赎体系,包括“认识神—认识罪—信耶稣—得胜罪”的完整过程。“认识神”是回归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基本前提,神造人是为神而造,人活着是为神而活;“认识罪”是明白人生苦难之根源,是罪恶隔绝了神人关系,罪恶导致了人永刑灭亡;“信耶稣”是恢复人神关系的唯一途径,因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所有的罪人交了赎罪祭,一次性地彻底地解决了神的公义和怜悯的难题;“得胜罪”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因信称义罪得赦免之得胜,二是耶稣复活得胜死亡,死亡是撒但统治世界的最大秘密武器,胜过死亡也就彻底扼住了撒但的咽喉,给人们带来了永生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