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为何要加入教会?》系列文章的第3篇。
继续探讨教会的属性和特质,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加入教会之前,让我们回顾下教会历史,一直追溯到四世纪的尼西亚信经。很多教会都在崇拜中使用尼西亚信经,这个伟大的信经写于公元 325 年,于 381 年修订,论及基督的神性——基督是“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受生而非被造……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除了关于基督位格与工作的伟大教训外,尼西亚信经也给出了一个关于教会属性的著名清单,即教会自己是什么样的。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尼西亚信经列出的教会属性:独一、圣洁(神圣)、大公、使徒。
教会是独一的
尼西亚信经告诉我们,教会是“独一的”。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很难看到教会的合一,但尼西亚信经写成的时候,教会的确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具有组织上的合一性。当时的世界基本上只有一个有形基督教会,当时大分裂和宗教改革尚未发生,这两个事件导致基督身体的有形合一破裂。例如,美国有成百上千个新教宗派、组织和传统,我们无法再像四世纪的教父们一样,声称教会在有形意义上是独一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基督的身体仍然保有一种合一性。
例如,不论我们在教义上有何分歧,不论我们的差异是按照什么区分标准,仍然存在一个众教会都接受的普世信仰。早期的信经就是这一普世信仰的总结,例如尼西亚信经,迦克墩信经。有一套核心真理是每一个真教会都认可的,我们都相信三位一体,都相信基督的神性,都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代赎的工作。我们可能在代赎的细节上存在不同认知,但我们显然相信基督的死就是代赎。教会也仍然具有一主、一信、一洗。如果有人在路德宗教会受洗,后来决定加入循道宗,那么循道宗应该认可路德宗的教会。从循道宗转到圣公会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同有一位主,就是基督。我们同有一个信仰、一个洗礼。
合一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使徒信经所讲的“圣徒相通”。曾经有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给我写了一封信,他患有绝症,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读了我写的《苦难的真相》一书。他还想告诉我,他已经准备好回天家了,很盼望与基督永远同在。他写道:“我希望你知道,我将在信心中离世。”读到这个年轻人的信,让我很是唏嘘。我心想,如果我有机会跟他说话,我会谈到跟路德、奥古斯丁、加尔文、爱德华兹爱德华滋等历世历代的伟大圣徒见面。我可能会说,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即将踏上过去每个基督徒都走过的旅程。他们每个人都透过死门迈入天堂,每一个在基督里的人都在信心中离世,加入天上的圣徒团契。作为基督身体的一员,我们享受的团契超越了归属的地方教会。
作为基督徒,我们周日早晨聚集敬拜基督时,是在享受与基督的团契。靠着圣灵,我们与基督相交。主日早晨去教会时,尽管我们的教会归属于不同宗派、坐落在不同的地区,但我们都是在与基督相交。既然基督能同时临到你我的教会,你我也都与他相连,那么我们也是在同一个团契之中相交。“相交”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与……合一”,所以,我们在教会团契中,是与其他人合一,这就是教会的合一性。这样的相交不只是活着的圣徒相交,在一种奥秘的意义上,我们而且透过基督与历世历代的圣徒相交,他们此刻仍然活在基督里。
教会是圣洁的
近年来,宗教领袖频曝丑闻,导致有些人说:“如果有什么机构是不圣洁的,非教会莫属。”人们常说,教会里充满了假冒伪善的人。如此,我们大概会以为古代教父描述教会时会称之为独一、“不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
然而教父们用的词却是“圣洁”,原因很简单,神的话称之为圣洁。新约信徒被称为“圣徒(hagioi)”,意思是“圣洁的人”。我们如此不圣洁,怎能被称为“圣洁的人”呢?保罗对哥林多的圣徒说:“不要再争斗,停止你们的不道德行为。”然而他仍旧称他们为圣徒。罪人被称为圣徒,似乎相当矛盾。
教会之所以被称为圣洁,有好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教会是从世界中呼召出来的,神已经使这个机制与一切人间机制分别,他将之分别为圣,因此神使之成为圣洁。第二个原因是身为真基督徒的教会成员都有圣灵的内住。换句话说,圣灵降临于教会,降临在神的百姓身上,居住于他们里面。这并不表明圣灵的内住立刻能使人达到完美境界,我们并没有得荣耀,尚未完全得到圣化。但只要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是圣洁的圣徒了。
论到神的三个位格,我经常思想,为何三个位格中有一个的名字当中有一个“圣”字。我们知道神是圣洁的,但我们不常说圣洁的父、圣洁的子,我们一般会说“父、子、圣灵”,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三位一体的第三位格,圣灵工作的重心就是使神的百姓成圣。因此,圣灵在教会中运行,透过蒙恩之道使我们成圣。
教会是大公的
尼西亚信经给教会的第三个形容词是“大公”,“大公”这个词意思是”“普世的”。四世纪尼西亚信经写成时,基督教会的普世性更多体现为同宗同派。不论哪里出现基督的教会,不论是在希腊、意大利还是英格兰,可以说都隶属于同一个宗派。这些有形教会具有相同的结构和体系,因此教会能说:“哪里有主教,哪里就有教会。”如今因着教会历史上的大分裂以及宗派的增殖,教会在有形和体制意义上的大公性已经不复存在。
十六世纪天主教和改教家之间的冲突,部分正在于这一点。那些脱离罗马天主教体系的教会,例如德国的路德宗、瑞士和苏格兰的改革宗,天主教该怎么处理呢?他们声称这些在别国兴起的教会并非真教会,因为它们不是大公的,而是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点。天主教就不同了,遍布世界各地,在全世界都有分支。十六世纪天主教就是这样批判新教的:“你们局限于一个地方,我们才是大公的。”然而新教徒却说:“我们接受的信仰是大公的,一主、一信、一洗。这个信仰仍然是普世的,我们持守大公的信仰,即圣经普遍适用的教义。每个真教会仍然具有这般的大公属性。”
长老会、路德宗、荷兰改革宗、浸信会、循道宗等等,这些不同宗派各有特色,其特色皆代表着教义上的细节分歧。然而只要它们仍旧持守同一个真信仰,就同属于同一个大公教会。任何真改革宗信徒都是大公教会的一员,真路德宗也是一样。宗派或许会模糊教会的大公性,我们无法看到体系层面的合一,但宗派并不会摧毁教会的大公性。我们接纳各个宗派的差异性,但并没有抛弃大公性,即基督教存在普世真理。一切真信徒不论属于哪个宗派,都是大公教会的一员。
教会是使徒的
最后,教会是“使徒的”。纵观历史,恐怕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一样,使徒的权威饱受来自教会内部的攻击。早期教父爱任纽与诺斯底派等团体争辩,因为他们声称:“我们不再跟随使徒的教训,我们有自己的洞见,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权威来源。我们相信耶稣,但不会再接受使徒的权威。”他们本质上是说:“我们喜欢耶稣,但保罗我们实在受不了。”爱任纽却说,如果你弃绝使徒保罗,就是在弃绝差遣保罗的耶稣。
“使徒”一词的意思是“蒙差遣的人”。新约意义上的使徒不只是被差遣的人,而且还是被差遣者授权、赋予讲话权威的人。爱任纽与异端争辩时,不过是借用了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判。法利赛人说:“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信神,耶稣,我们不接受的是你。”耶稣是怎么回应的?他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约翰福音 6:29)。耶稣是第一个使徒,他是父差遣的那一位,父亦赐他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参阅马太福音 28:18)。耶稣所说的都是从父而来,而耶稣任命使徒时曾说:“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马太福音 10:40)。
我们不可能接受耶稣却不接受保罗,除非接受使徒们的见证,否则我们根本无法认识耶稣。耶稣自己就曾说,教会是建立在使徒的根基上,这一点保罗也认同(参阅马太福音 16:18;以弗所书 2:20)。
有些教会相信使徒统绪,权柄从原初的十二个使徒一直连续不断地传承到如今。罗马天主教体系下,教皇被视为基督的代言人或祭司,他是彼得的继承人,而彼得被天主教视为第一大主教。他们认为只有从一世纪连续传承下来的教会,才是真正的使徒教会。十六世纪的新教教会反对这种使徒统绪的观念,声称教会的使徒传承并非透过一系列的继承人,而是教义的传承。透过真信仰的传承,使徒的权威得以在教会原封不动地保存。因此,如今在教会生活中,使徒的权威是透过圣经体现出来。
欢迎关注我们
官网:https://zh.ligonier.org/
电报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