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与神有对的关系?系列之第五章。
我们已经看到,新约圣经中关于称义的观点,是依赖于基督的义被转移、认作或归算给我们。圣经说,这种归算是因着信而产生的。这并不是说信心本身出色、值得嘉奖,以至于它可以抵消所有的罪。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信变成一种戴面纱的的功行,误解为因信称义是指,一个人在神的眼中因着 “他有信”而称义,因此,他因着信的工作而称义。这不是新约圣经的意思,也不是改教家们对因信称义的解释。
有时,因信称义 (justification by faith) 中的“因 (by )”这个词可以翻译成 “通过 (through)”。它指的是完成某事的手段。“因信”在新约圣经中,功用是作为使人称义的媒介或工具。这似乎是无伤大雅,但 “工具”或 “可做为手段的 ”这个词在十六世纪的时候,用在称义这个教义上时有诸多的争论。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所有西方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基督教界备受推崇。他试图周密地分析因果关系的整个过程。有时人们的分析并不那么准确,尤其是当我们的孩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为了避免详细解释,答案可能是:“因为……” 因为这个词与因果关系有关。亚里士多德说,有不同的原因导致了某些事件或影响,他把原因分为几种类型。
用亚里士多德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想象一个雕塑家用一块原始的石头制作出一尊宏伟的雕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雕像?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可以说出几个不同的原因。首先是质料因:这是由什么东西产生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你就不可能有这个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石头,就不可能有雕像,所以,雕像的物质原因就是艺术家使用的这块石头。第二,是有效因:是这个东西带来了一个效果。这块石头不会使自己变成雕像,除了石头之外,还得有其他的。这里所说的有效因,就是雕塑家,他做了把光秃秃的石块变成雕像的工作。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谈到了形式因:这就是蓝图或想法。艺术家开始时,他的脑海里有了一个想法,或者是在纸上画了一张草图。正是这个计划指导着他的思维和工作,同时他把石块逐渐塑造成雕像。还有媒介性 /工具性的原因:这是有效因带来效果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是雕刻家通过锤子、凿子和其他工具或器具来完成他的工作。最后的原因是指事物的最终目的因,也就是做这件事的目的。就这个雕塑而言,雕塑家可能是受命为国王的花园制作雕像,也可能是为了自己欣赏而做的。
称义的媒介性原因在十六世纪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因为抗罗宗改教家和罗马天主教神学家持不同观点,现在仍旧如此。罗马天主教会在十六世纪的天特会议上宣布,称义的媒介性原因是洗礼,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在洗礼中,称义的恩典,基督义的恩典注入受洗者灵魂中,使其现在有基督的恩典浇灌到他的灵魂中。现在,这个人已经被洗净了原罪,因着有恩典住在他的身上,所以处于称义的恩典状态。这内住的恩典可以在质量上增加或减少,也可以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甚至可以完全失去。
接受洗礼的人是在恩典的状态下,拥有了称义的恩典。除非这人或直到他犯了严重的大罪,他会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罗马天主教会在历史上区分了两种罪:轻罪 (venial sin) 和死罪(mortal sin)。轻罪确实是罪,但它比死罪要轻,是可以饶恕的。而死罪是如此恶劣,如此恶名昭彰的,如此令人发指,如此具有破坏性,如此邪恶,以至于它杀害了被注入的称义的恩典。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如果犯了死罪,他就失去了称义的地位,必须得重新被称义。
正是在这一点上,称义的第二个媒介性的原因出现了:告解圣事。天特会议将告解圣事定义为,是那些 “灵魂沉船”人的 “第二块支撑物”。它使一个犯了死罪的人可以接受基督的称义恩典和义的重新灌注,使这个人在神面前保持良好的地位,除非或直到他再次犯了死罪,他可以再次接受忏悔,以此类推。
对罗马天主教来说,一个人有可能失去称义的恩典,也有可能失去信心。如果他失去了信心,他也就失去了义。但一个人如果犯了死罪,也有可能保持他的信心,但失去了义。所以,一个仍然拥有真信心的人,可以是在恩典之外的状态,而不是在称义的状态;他需要通过告解圣事恢复到那个状态。
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洗礼和告解圣事是使人称义的媒介性原因,因为它们是将称义的恩典给予或传达给个人的工具或手段。当这种恩典被给予时,它被注入到接受者身上,但必须得到特定的回应。受恩者必须与这种注入的恩典合作,并同意它,才能产生真正的义。
改革宗的观点是,基督的义是藉着信归算给信徒。在罗马天主教会看来,基督的义是通过圣礼注入给人,而这个人必须配合这种恩典的注入,才能成为真正的、内在的义。
这种关于称义的媒介性原因的争论,集中在“唯独因信心称义”这句话上。路德和加尔文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当新约圣经说到我们因信称义时,我们称义的媒介性原因,即我们称义的工具或手段,不是圣礼,而是信心并且是唯独信心。信心是我们与基督之义相连结的媒介工具,它是把基督的义赐给我们的管道。人有了信心的那一刻,他就会通过信接受基督的义,就被称义了。
值得注意的是,罗马教会同意抗罗宗的观点,认为基督的工作是我们得救的绝对必要条件。古代的伯拉纠异端思想曾多次地遭到谴责,即一个人在神的面前可以严格地根据自己的意志、表现和行为,在神的恩典之外,在神的面前称义。
这不是十六世纪的问题。那时基本的问题是,基督的客观工作如何成为我们的?如果没有基督所做的工作,就没有人能得救。那么基督的救赎工作如何分配给信徒个人?罗马天主教会认为,从根本上是通过圣礼和人的合作,而改教家则教导说,是单纯地、完全地藉着信得到救恩的果效。
欢迎关注我们
官网:https://zh.ligonier.org/
电报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