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硕士论文
2022年
[1]张敏. 清末民国时期英文著述中的花苗形象研究[D].贵州大学,2022.
[2]陈彦红. 基督教音乐传播与本土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3]王洁. 日本学者眼中的贵州世界[D].贵州民族大学,2022.
[4]李珊珊. 历史时期苗族服饰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22.
[5]张丽.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重叠式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2.
2021年
[1]石定娜. 民国时期黔西北苗夷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意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2]古朝明. 农村新生代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实践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21.
[3]刘欣. 黔西北民族地区织机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2021.
[4]潘硕. 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5]张杰.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口传诗歌中的文学词汇研究[D]. 湖北:三峡大学,2021.
[6]熊亚. 魂归何处:大方“蒙莎”苗族丧葬仪式的个案研究[D].贵州大学,2021.
2020年
[1]王俊珍. 《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研究[D].贵州大学,2020.
[2]姚刚. 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0.
[3]王雪琪. 六枝四印苗女性盛装服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20.
2019年
[1]叶洪平. 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D].云南大学,2019.
[2]田静. 《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的选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马莉蓉. 云南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演唱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黄江云.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昭蒡俭和高帕施》汉英翻译报告[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018年
[1]张晓燕. 滇中大花苗仪式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郑宇潇. 贵州省威宁县大花苗民俗影像实践[D].山东艺术学院,2018.
[3]独佩君. “小水井”音乐文化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8.
[4]张米佳. 贵州威宁彝族多元丧葬仪式研究[D]. 贵州民族大学,2018.
2017年
[1]王姗姗. 贵州普定县仙马村音乐文化现状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7.
[2]黄思源. 云南富民小水井唱诗班的社会角色研究[D].云南大学,2017.
[3]陈格子. 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基因与居民意识的作用[D].云南艺术学院,2017.
[4]胡佳玉. 云南多民族改信天主教、基督教原因探析[D].云南大学,2017.
[5]杜京倍.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其法律治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
[6]郭艳. 苗族基督教信仰对法实施影响问题田野调查与研究–以贵州三个苗族自然寨为调查对象[D]. 贵州民族大学,2017.
[7]陈华阳. 中国贵州石门坎苗族教会历史回顾和研究[D].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Seminary, Th.M. Los Angeles, California,2017,pp.163.
[8]罗军. 贵州赫章“母阿苏”苗语的方言归属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016年
[1]胡丽. 大花苗民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体会[D].云南艺术学院,2016.
[2]孙春燕. 元明清时期云南苗人的迁徙研究[D].云南大学,2016.
[3]许蕾. 中国内地会在云南的传教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杨棋媛. 小水井苗语声调实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6.
[5]韩露健.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015年
[1]罗银新. 多元视野中的石门坎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5.
[2]孙青.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多维形象研究[D].贵州大学,2015.
[3]林晨. 黔东南南花苗寨的基督教研究[D].贵州大学,2015.
[4]徐安春.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龙吟镇大花苗音乐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5]向桑. 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6]赵意成. 云南寻甸新哨彝族村的基督教本土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
[7]陈蓉. 伯格理眼中的贵州少数民族形象[D]. 贵州:贵州大学,2015.
[8]肖淼. 伯格理苗文与中西文化的融合[D]. 贵州:贵州大学,2015.
[9]余大江. 基督教传播背景下的黔西北彝族文化变迁研究[D].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5.
[10]王仙兰.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的传播与苗族社会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5.
[11]梁媛. 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云桥社区的个案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014年
[1]杜晓华. 教会在石门坎的办学经验及现代启示[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刘春芳.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4.
[3]董新朝. 芭蕉箐苗族村嫁妆的价值关联与社会运作研究[D].云南大学,2014.
[4]刘慧. 威宁县板底村彝族基督教信仰文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4.
[5]周妙宸. 论苗族飞歌音乐审美与演唱特色[D].上海音乐学院,2014.
[6]李丽. 富民小水井苗族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的理性思辨[D].云南艺术学院,2014.
[7]于劭岩. 基督教对芭蕉箐苗族村落的经济伦理影响研究[D]. 云南:云南大学,2014.
2013年
[1]赵善庆. 抗战时期中华基督教会云南边疆服务运动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3.
[2]段志坚. 云南近代教会学校的历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012年
[1]郭宸利. 多元族教际信仰文化互动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
[2]鲁米香. 老刘寨苗族家族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
[3]李玥. 昆明市富民县“天籁小水井”品牌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2.
[4]李跃英. 基督教对云南信教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影响的法社会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2.
[5]王永华. 冲突与融溶:对贵州石门坎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D]. 广东:中山大学,2012.
[6]刘建琳. 富民县芭蕉箐苗族生活方式变迁的动因解析[D]. 云南:云南大学,2012.
[7]田园. 富民芭蕉箐苗族的婚姻圈与婚姻交往[D].云南大学,2012.
2011年
[1]宋钦年. 清末民国时期西南基督教传播对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许哲丽. 昆明地区苗族服饰艺术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3]李红杰. 昆明近郊大花苗服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4]丁尹菁. 历史·身体·记忆[D].中央民族大学,2011.
[5]刘丽梅. 圣徒与礼物——贵州青岩基督徙之礼物交换与礼仪经济[D]. 福建:厦门大学,2011.
[6]董誉矫. 嵌入彝族“礼信”的耶稣——滇北基督教本土化研究[D]. 广东:中山大学,2011.
[7]张景嵋. 民族杂居村落双语现象研究——以贵州省紫云县新驰村为个案[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8]谢幸芸. 近代中国苗族之国族化(1911-1949)[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11.
2010年
[1]吴汉男. 石门坎上的柳树村——以石门坎麻风康复村为例看近代以来中国麻风防治模式的历史变迁[D]. 贵州:贵州大学,2010.
[2]王玉清. 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基督新教的传播学解读——基于近现代贵州石门坎与青岩的比较[D]. 贵州:贵州大学,2010.
[3]班礼. 当基督来敲毕摩的门——彝族宗教文化结构探析[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张妙琴. “麻”与苗族妇女的人类学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切冲寨为例[D]. 贵州:贵州大学,2010.
[5]刘波儿. 金陵大学民族边疆事业研究[D]. 江苏:南京大学,2010.
2009年
[1]李磊. 小水井苗族唱诗班美声唱法及溯源初探[D].云南艺术学院,2009.
[2]骆圆. 富民小水井苗族唱诗班的文化适应[D]. 云南:云南大学,2009.
2008年
[1]苑青松. 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
[2]陈钰. 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在石门坎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D]. 云南:云南大学,2008.
[3]钟立跃. 基督教信仰与花苗传统仪式变迁——基于昆明四村的多点民族志分析[D]. 云南:云南大学,2008.
2007年
[1]王朴琼. 20世纪上半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会教育评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7.
[2]李敏. 武定干海子村大花苗通婚圈研究[D]. 云南:云南大学,2007.
[3]华慧娟. 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D].西安音乐学院,2007.
2006年
[1]王曼. 清末民国时期黔西北苗族地区的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6.
[2]李丹. 云南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3]朱佶丽. 离开石门坎的岁月——一个苗族家庭的百年变迁[D]. 云南:云南大学,2006.
[4]禄宁. 撒营盘黑彝基督徒信仰生活文化研究[D]. 云南:云南大学,2006.
[5]艾斯翠. 西南苗族的创世记与《圣经》<创世记>之比较[D].国立政治大学,2006.
[6]杨骁勇. 归信过程中的宗教供求关系[D].四川大学,2006.
2004年
[1]东旻. 基督宗教在我国彝族地区传播研究(1840-1949)[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001年
[1]杨大勇. 西方传教士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1.
二、博士论文
2021年
[1]林建宇. 传说叙事与地方社会:传教士“牛皮圈地”传说的知识社会学分析[D].云南民族大学,2021.
2019年
[1]胡清心. 柏格理 (Samuel Pollard) 在滇黔川地区的传教思想与实践 (1887-1915)[D]. 香港中文大学, 2019.
2017年
[1]杨志军. 黔中大花苗古歌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
2016年
[1]严赛. 乔治·威廉·克拉克与《贵州与云南》[D].中央民族大学,2016.
[2]杜丽. 基督宗教与云南苗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3]胡其瑞. 中国西南苗族的基督新教与现代性 (1900-1960)[D]. 国立政治大学, 2016.
2015年
[1]邵维庆. 苗族“蒙”和“阿卯”支系的婚姻模式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杨俊. 滇北花苗社区“唱诗文化”伦理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陈蓓. 黔西北大花苗基督教会音乐文化研究——以葛布教会为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2014年
[1]黄淑莉(Shu-Li Huang).From Millenarians to Christians: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Bureaucracy in Ahmao(Miao/Hmong) Society,1850s-2012[D]. 密歇根大学,2014.
2013年
[1]洪云.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1861-1949)[D]. 浙江:浙江大学,2013.
2012年
[1]殷秀峰. 基督教与西南信教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1840-1949)[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011年
[1]苑青松. 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张晓松. 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010年
[1]彭春芳. 全浊音语音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
2008年
[1]张霜. 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
2007年
[1]杨曦.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内源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东旻.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王再兴. 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传播及其社会文化影响[D]. 四川:四川大学,2007.
2006年
[1]陈建明. 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005年
[1]刘芳. 枧槽苗乡——川滇黔交界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004年
[1]马廷中. 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003年
[1]东人达. 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D].中央民族大学,2003.
2002年
[1]李云兵. 花苗苗语动词的语义及结构特征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2.
1999年
[1]张慧真. 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基督教族群的个案研究(1900-1949)[D]. 香港中文大学,1999.
1996年
[1]游建西. 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D]. 华中师范大学,1996.
[2]沈红. 结构与主体:石门坎文化结构变迁[D]. 中国社会科学院,1996.
注:该目录主要以搜集阿卯(大花苗)研究的相关硕博论文为主,并兼顾川滇黔边部分基督教研究,其中涉及彝族基督教研究的有数篇。此次统计仅以中文学术界硕博论文为主,有的论文中的某些章节涉及到了阿卯或讲述到了基督教的问题,故而列入。
柏苗
2023.4.7,星期五
4.8续